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强 《现代语文》2006,(2):57-59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指出:"这鱼不能吃了"这个著名的例子中包含多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因素.除了动词双向性,名词多义以外,"这"的语法多功能性、名词的多功用性、动词"能"的多功能性都可能造成歧义.本文重点分析"这"引起歧义的原因以及N中和能愿动词结合产生歧义的现象,并得出S:N中 V能 V2很容易产生歧义,S2:N2 V能 V2本身就是歧义句.  相似文献   

2.
文本<废都>是一种源于现实废都、又超越了现实废都的文学范式和艺术文化范式,它是一种由废都文学文字符号、废都文学形象符号和废都文学意象符号组成的描写废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化系统.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通过废都文化氛围的烘托、渲染和暗示,揭示了废都文化隔离机制对于废都人的种种文化隔离现象,并对戕害废都文化人的那种"废都文化",做了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文化批判.文本<废都>所揭示的"废都文化"问题,至今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3.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题甲卷、丁卷中的第6题同2003年的全国题一样,都考查了判断"语意明确/不明确的一句"。"语意不明确"说白了就是模棱两可,就是歧义。歧义句给人感觉往往很朦胧,似乎很难捉摸,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歧义的原因,顺藤摸瓜,便不难把那些"朦胧"的句子清晰化。 高考试题告诉我们,产生歧义的原因大致有八种:指代不明确;词性不明确;配搭不明确;修饰/不  相似文献   

4.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他的NV得A"有的具有歧义,有的没有歧义.歧义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生成过程不同却形成相同结构而表达不同意义所致,另一方面因领属关系不同而产生,因此有的句子本身具有歧义,有的无歧义.  相似文献   

6.
表示范围,表示强调的语气,这是现代汉语副词“都”字的两种基本用法。本文讨论“都”字的三种特殊用法:①疑问代词“谁”等,后边用上“都”与之呼应,就不表示疑问;②“和”“同”“跟”组成的短语往往会造成歧义,用上“都”可以消除歧义;③量词重叠作主语的定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表示何种语法意义,“都”起着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角度可把"V得+NP+都+VP"这一格式分成两大类,并从语义指向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该格式进行变换需具备的几个条件,以及分化该格式歧义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伯荣、廖序东对歧义短语"三个报社的记者和编辑"所作的不全面分析,本文补充此短语所包含的另外三种意义,并且分析造成这些歧义的原因及歧义的消除办法,指出无论是由于结构层次、结构关系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歧义短语,分析时都不应脱离意义这一根本,以期作到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存在一种局部的歧义现象,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歧义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选择.这类"花园小径"式的语言歧义有着诸多诱发因素,就语义层面而言,这些因素涉及语义角色和语义指向等;句法分析的原则和策略也会影响听话者的理解过程,并通过语言心理机制触发"花园小径"效应.另外,话语所处的特定语境也是诱发"花园小径"现象的重要因素,借助最佳关联原则能够帮助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语气副词"都"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现代汉语中具有强调和比较意义的语气副词"都"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描述"都"由实词向语气副词"都"语法化的过程。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汉语史中表达强调和比较意义的一些用法,从而确信"强调和比较"是自古就有的用法。语气副词"都"的产生有语言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S是P"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对应"是"字句,在语法结构上是多义还是歧义,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普通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的角度,论证"S是P"是多义结构,而不是歧义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对母语为越南语的留学生做了问卷测查,并对调查结果做了统计分析,以此考察他们在习得副词"都"时的偏误类型,得出相关理论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副词"都"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的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的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的。当然产生歧义的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相似文献   

14.
歧义现象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精细,其实质是一种形式对应多种内容.本文探讨"N1+V+N2"结构造成的语境歧义及其成因,并就其中的主语"N1"所承担的语义角色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都 NP 了”句式中“NP”和“都”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分析,指出这一句式有别于汉语的一般句式,表现出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陈华 《华章》2011,(14)
现代汉语中,使用"减少……倍"的表达方式于教科书,媒体等都很常见.论文从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角度分析"减少……倍"的使用所产生的歧义的原因,从语言学的发展角度看待"减少……倍"的语法表达.提出普通表达使用减少多少倍的可行,在统计学或是数字的精确表达时不可使用减少多少倍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有时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无意歧义的产生,则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文章介绍了几种积极的歧义应用以及公文中产生的几种无意歧义情形,以期引起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发现歧义的存在,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将奥妙积极的歧义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不平等或贫富悬殊并不等于两极分化,关于社会两极分化的思想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不论是马克思、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都认为两极分化就是阶级分化.但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词语时,有时是用来描述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目前,这一词语在使用中的歧义颇大,亟待界定.  相似文献   

19.
一、"和"字造成歧义   "和"既可以做连词,也可以做介词,使用时往往会产生歧义.如:   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2.他和她说:学习上只要勤奋努力、科学得法,就能取得好成绩.   3.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4.在戏剧学院学习时,只有我和他学过弹钢琴.   ……  相似文献   

20.
引言 歧义格式与歧义实例之间的关系用传统语言学的"typetoken"理论解释,前者为"类型"(type),后者是"类例"(token).由于传统语言学采取归纳法研究语言现象,因而"类型"实际上是由"类例"抽象而成的.这就产生一个引起当代学者们注意的现象:"在汉语的歧义格式中,存在着原有的歧义性不再保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