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内涵的生态诠释与双赢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赋予了生产力内涵以生态学意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传统生产力内涵凸显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生态文明诠释的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要通过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的对策措施,实现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目前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状入手,从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等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需要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 ;需要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 ,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 ;需要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从来都不是超然于自然界的统治者.而只是其生'态链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对生态环境,我们不能漠视、破坏,更不能毁灭.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破坏自然,毁灭自然,必然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能够给人们更多更慷慨的回报.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的独立性、先在性、内部规律性的阐述,揭示了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得出实践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解才能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本文通过整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助力实现生态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借鉴;坚持以生态美学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我们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警示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既相互统一 ,又相互区别 ,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一致关系 ,是一种动态互动的关系。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地球和环境是一体和互动的 ,全人类都要为保护自然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大众体育对和谐社会需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众体育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构建和谐社会大众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的法规及其运作机制、快速建立全民健身预警机制、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等。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这些思想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心神并育”、“天人合一”、“克己复礼”、“持中贵和”的思想精华中,弘扬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引导社会主义建设者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价值,培养朴素和谐,宽和融通,务实求真的审美品味,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是美国杰出作家海明威的一部名著。该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谐,以及人的精神世界之和谐。深入分析《老人与海》的和谐主题,对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理论依据主要有: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重要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下进行。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古今人类一直期盼的美好社会,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伏羲八卦符号是在“卦爻象”的基础上构筑的感性时空系统,它的包容性有着“弥纶天地之道”的生命力,是“合天人、通物我”的“生生”之象,它立足于“人于天地相参”,以效法天地变化规律为准绳,推天道明人事,奉天人同构为最高追求,它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源头。太极图体现了“中华和谐第一图”的美学效果和现实社会价值。伏羲文明是和谐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人地关系的和谐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先秦人地关系的和谐观萌芽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中后期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它主张把人类视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主张以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各种人类活动彼此间的和谐来获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蕴含了今天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解决今天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谐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伏羲文化便是中国原始的和谐文化。伏羲文化所体现出的和谐特征实际上已包含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三个方面,并成为后世中国和谐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