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学升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现象,它兴起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国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学升温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却日渐减少,这就造成了在国内"国学升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边缘化"并存的社会现象。在新世纪,通过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防止"国学升温"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教育国民正常看待国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升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最大启示是通过认真研究学习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社会的两个"传统"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一是存在几千年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老传统";另一个是影响了中国社会一百多年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滋养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相互契合表现在很多方面,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在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多语言背景下的民族院校里开展国学教育,"国学"当为广义"国学",即各民族传统文化之集合. 国学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可加深各民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公共精神. 在民族院校开展国学教育,需通过"名著阅读"这一重要途径,最终引导学生进行持续的自我学习和个人化阅读.  相似文献   

4.
<正>本着如何才能正确认识、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的、精神的营养和保障,《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负责人邀请院内外一些学人拟在学报上举办一次关于"国学"方面的笔谈。"国学"在当代中国已经"热"了好些年了,但究竟什么是"国学"?当代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的现象?恐怕有些人还真说不太明白。为此,本人作为"笔谈"主持人,就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体会而解答如下,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存在各种问题,高校应把国学教育纳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范畴,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环境文化的精神内涵,对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学的内容体现了艺术特征与国家文化等诸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内涵及学科文化都存在一定的发展性、国家性、历史性、现代性和延伸性,其中其延伸性所体现的古代文学价值不仅在古代得到有效发展,甚至对当今社会的文学性依旧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我国古代学说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其直接与中国所有学术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挂钩。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国学"概念的产生和演变,明晰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确认大学国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讨论大学国学教育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从小学、经、史、子、集五部分入手,对国学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辨析。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的体育理论研究还没形成完备的研究机制和研究体系,更毋宁说形成学术氛围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从内在因素看,自古以来经世致用的“为人生而学问”的传统学术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体育基础理论的发展。自先秦时代起,中国的学术研究便贯穿着鲜明的“实用理性”精神;两汉以后,特别是宋代程朱理学大树儒学,入世、参政的思想便主宰了中国学术界。“修齐治平”,“为帝王师”成为人们的最高理想,任何学问的价值,只有折算成某种政治功能,才可得到确认和体现,否则便被斥为“玩物丧志”;到清代,“文字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学术成了统治阶级的附庸和婢女,“不以学术为目的而以为手段”便成了清末新学家的座右铬。这样一条发展脉络形成的学术传统是迥别于古希腊“为学问而学问”为基础的西方学术观的。这种学术传统根深蒂固地影响到体育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文化传统,应从国学经典上入手对学生进行熏陶,要努力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钢琴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内涵而深受大众喜爱,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本文旨在从钢琴历史发展入手,着重深挖和剖析钢琴表演艺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所起到的文化交流作用。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探讨中国钢琴表演艺术中的"诗情画意",力图展现出传统国学和西洋乐器相结合而产生出的独特文化魅力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大学语文课程要突出对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国学的学习中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情感道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国学启蒙教育是典型儒学特色的儿童教育,识字教育、诗教和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识字教育培养了学童文字读写能力,诗教激发了学童的学习兴趣,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童的人文修养。虽然传统国学启蒙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诸如压抑学童个性、泯灭儿童勇敢抗争的天性、制约科技启蒙教育发展等弊端,但理性审视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成就与弊端,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标志设计教学相融合,使现代标志设计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形"、"意"、"势"三个角度进行提炼与运用,才能使标志设计作品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     
<正>国学研究以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术视野予以深切观照,探讨传统学术的丰富内涵和思维路径,抉示其现代价值,有裨益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期的三篇文章既有文学地理学的探讨,也有史学义例与文献编纂思想的研究,是新视野下的传统学术研究。地理环境、山川形胜对文化的滴定具有深远的影响,而进入人文视野的地理,则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吴越襟海带江,形势险要,山川佳胜,“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于上,若云兴霞蔚”,使人应接不暇。永嘉南渡,吴越山川进入文士的审美视野,既充实了诗文的表现内容,也成为抒写时代文化与精神之载体。梁代文士吴均称美吴越山水,  相似文献   

16.
孔庙是象征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古迹建筑之一,具有深刻的文化、学术和艺术研究价值。中国孔庙的文化特征集中表现在建筑文化、礼乐文化、陈列文化和"庙学合一"的教育文化几大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初步研究和探讨,为深入研究中国孔庙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成人高校对传统国学知识教学的愈发重视,非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出现了诸如《国学经典选读》这种初级以上难度的课程.本文尝试从课前准备、课中把控和教师自我素养等方面浅谈在成人教育的大环境下,针对学生特点、利用有限课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训练学生对传统国学的敏感度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闾琳 《阅读》2024,(7):4-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文化自信”放在了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首位,明确要求学生要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性著作,具有深远价值。本文从课程编制、课堂落地、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策略进行了一系列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课程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让广大高校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给养"。文章探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策略,增设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具体课程、以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来创新教学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立足网络平台来拓宽融入的渠道四个方面,确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养生运动学是将东方养生文化与西方的健身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全新运动形式,是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养生运动学课程作为体育院校及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的一个分支,在终身体育教育、国学思想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