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跨境婚姻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祖国边境的广大地区,被赋予了深厚的政治文化内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民族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一直关注的热门话题.中缅两国边境通婚历史悠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之后,两国边境跨境婚姻增长迅速,给两国边境的安稳、族群的认同、社会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云南省腾冲县腾朗村的跨境婚姻为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跨国婚姻,又名涉外婚姻,是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保山四个边境乡镇居民与缅籍人员的跨国婚姻现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探讨和研究了跨国婚姻本身及其所引发的若干社会问题与影响,最后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春梅 《保山学院学报》2018,(1):98-101,108
近年来,缅甸国内战事不断,跨境而居的华裔越来越多.华裔传承的婚俗承载了集体认同和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一个族群的价值取向、信仰和文化风貌,与其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缅籍华裔青年婚礼的调研,从婚礼仪式和信仰层面探索中缅边境华裔居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文明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滇西片区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为滇西边境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分析了滇西边境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并以施甸县姚关镇蒜园村为案例,讨论其发展条件,从而探索边境民族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务工潮”导致许多问题的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讨论母亲或父亲外出务工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分析他们排斥父母这一现象,并对他们做出的心理调节进行研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濮”为什么称“濮”,又为什么称“缅”,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演化?这是困扰史学界的百年难题.试图从语言学、民族学等的角度,进行探索,以解决一些史学界关于“濮”的相关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缅交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贡赐外交是两国官方交流的最主要方式。腾冲是中国西南通道上的要冲,历史上很多时候,中缅陆路交流都经过腾冲通道而进行。和顺侨乡是中缅交流的产物,和顺人因其天时地利之便,在中缅陆路交流史上,以"通译"的身份为两国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梳理了两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渊源及两国边界的复杂划定,由此考察了中缅边民的国家认同过程:模糊、清晰、淡化;并认为两国关系的长期友好与边界划定,对分居两国的民族保护密不可分———"国家"这一划界并未对民族的"割裂"造成损伤。由此认为,中缅两国的边界划定及其显现出来的双边关系,对反思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民族的划界问题具有特别的哲学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跨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已越来越成为关系到边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的重要因素;以德宏州为例,对跨境民族学生的基础教育问题进行一些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0.
腾越人前往缅甸经商、务工亘古有之,探其原因既有山水相连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古老贸易通道,又有缅甸丰富的矿产、土地、森林资源,还有清朝征缅战争的失利,更有晚清民初特殊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因此,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众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腾越人前往缅甸经商、务工的浪潮,或定居缅甸成为华侨,或成为往返于腾缅两地的季节性"候鸟式"务工人员,从而促动了缅甸、腾冲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一体化”为近京津的河北省的一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于保定辖区面积较大,在对接京津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片发展,“一分为五”格局下的保定5个“子片区”分别以保定、涿州、高碑店、安国和望都为核心构建“老保定子片区”、“涿州子片区”、“高碑店子片区”、“安国子片区”、“望都子片区”。“安国子片区”位于保定东南侧,远离京津,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利用已有的交通网络,构建“温仁镇”次中心,发展两条“小城镇带”,让高阳融入“一城六星”城市子团,让“安国子片区”在“京津石三角形”中不断借力发展,在做好“子片区”各个县级行政单元内部文章的同时,也要通过行政力量强化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资源整合,让“安国子片区”逐渐发展成为保定东南侧的新支撑点。  相似文献   

12.
专业目录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纲领,其编制与修订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不仅要从现代中汲取养分,也要从历史长河中体悟智慧。秉持“事实”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的认识论来追踪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史,其“西学东渐”和“实用主义”的专业设置价值导向,以及在此理念下所形成的专业框架及管理制度,对2020—2021年启动的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专业设置应遵循“急用先学”的原则,同时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对接,实行弹性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13.
纵观体育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甚至于它的名字都在变化和发展着;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丰富和变迁是体育发展的总趋势;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和体育功能的异化可以导致体育发展的阶段性回落;体育有两层含义,即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两者非广义和狭义的包含关系,而是相容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而经济发展特征可以从多种视角、层面和领域来描述,因此,可以从不同语境、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来考察和理解经济“新常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即“计划经济常态”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是“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转换,其核心在于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与模式,并持续演进。在国别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常态”进入“新常态”,是“在改革中发展,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放松政府管制中发展,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创新中自主发展”,与美国等“去杠杆化、强化政府管制”的“新常态”具有本质区别。在发展阶段和环境语境下,中国经济“新常态”则是要适应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新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更加注重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还可以从不同的区域、产业,甚至城市、企业等视角来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混业经营是当今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混业 ,其实质是使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本文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和博弈论的经典案例 ,分析我国银行业现正处于加入 WTO后金融市场并未完全放开之前 ,应选择走混业经营的道路 ,并且应是“渐中趋快”的思想 ;在分业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 ,就监管方面提出了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步入了类型特色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服务师生的制度体系,是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扎根中国办高职、创建职业教育理论、建立职业教学体系、构建职教《中国协议》,是高职发展的理念;服务伟大工程、国家战略、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高职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办学,是高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冬奥遗产”的形成和演变经过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对“冬奥遗产”初创期(1924—1945年)进行探讨。通过对“冬奥遗产”初创期进行分析,力图为完善“奥运遗产”理论体系,以及“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理论探索。“冬奥遗产”是冬奥会为举办国或地区、举办城市和奥林匹克运动所产生或加速产生的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长期利益。“冬奥遗产”初创期既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遗产”、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制度“遗产”、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遗产”,也在举办国及举办城市形成了体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遗产”。“冬奥遗产”初创期的“遗产”亮点体现在:第1届冬奥会的诞生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遗产”具有特殊作用。“冬奥遗产”初创期的“遗产”发展难点在于:国际奥委会、冬奥会举办国及举办城市既存在来自冬奥会内在影响因素的挑战(冬季运动普及程度、奥林匹克运动普及程度),也存在来自冬奥会外在影响因素的挑战(经济、政治时局、战争、节候、科技)。结果表明:在“冬奥遗产”初创期,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大家庭”虽然对“冬奥遗产”的认识和实践是浅显和模糊的,但客观上“冬奥遗产”已经开始了初期的积累。“冬奥遗产”初创期是“冬奥遗产”发展的第一步,对后续“冬奥遗产”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人才的输出和储备的重要领域,其教育和管理思路需要及时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长远眼光的优秀人才。为此,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经济推进科技创新与智力支持,不断拓展人文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产业相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从珠三角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出发,提出构建“校企融合”型课程体系。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传统教学和目前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不足,它构建以企业行政管理为核心校企融合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为高职文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