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盛唐士风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士人积极干谒求进,但盛唐士人对干谒的态度又是相当矛盾的。经过魏晋风度的鼓荡,士之重人格独立的文化品格被盛唐士人突出强调,同时一般士人在干谒中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形成较坏的负面影响,使正直之士对干谒深以为耻;但盛唐之士又以强调个体尊严、出于公心、展示才华等方式修正干谒行为,所以盛唐士人虽多耻于干谒,但干谒之风仍很盛行。  相似文献   

2.
唐代科举中用诗歌干谒名流,而金榜题名者甚多,白居易、王维、杜牧、朱庆余、卢储、高蟾、杜荀鹤等人都以生花妙笔的干谒诗展示自我才华而走上仕途。解读这些干谒诗,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的“后七子”代表人物宗臣有一篇精彩的文章——《报刘一丈书》。文中生动地刻画了“权者”、“干谒者”和“守门者“的反面形象。尤其对干谒者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并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官场的丑陋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破体为文的现象。考察其原因是文体自身发展、社会诸因素影响、创作主体活动三者合力的作用。从文体自身规范出发,可将破体为文的方式归为以下三种情况:(1)文体内部支配性规范移位;(2)一种文学体裁借用他种文学体裁的结构要素进行创作;(3)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进行杂交。破体为文不可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5.
张说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作家,他在开元初年遭贬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歌,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为山水诗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艺术上能够博采众长,从诗歌形式、诗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山水诗歌向盛唐风格迈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7.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就在这平整方正的布局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起,贬谪又和文学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唐南贬诗人诗作均有屈原情结.刘禹锡、柳宗元受屈原<离骚>、<九歌>等作品的影响,突出怨愤精神;元稹、白居易理性较强,对屈原的忠直精神表示认可,但并不学习屈原意志;韩愈与李绅通过与屈原悲惨遭遇的比拟,抒发自己无辜被害的怨愤,偏重于个人情怀的表现.初盛唐贬谪诗人的屈原情结,是中唐诗人的渊源,二者尽管有理性与情感之别,但总体上中唐时的悲剧气氛要比初盛唐时期浓厚得多.  相似文献   

9.
李白与鲁郡人的冲突邱跃坤盛唐是一个开放搞活的时代。思想活跃,言论自由。天下士子雄心勃勃,身怀经济之策,干谒游宦蔚然成风。天才英丽、志向宏大的诗人李白更以“楚狂人”自许,试图走终南捷径,而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故加冠未几,便急不可待地辞亲远游,踏上了浪...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层面中,附势与媚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现象。一方面,它是集权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知识分子功利思想的反映。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盛唐文人几乎都有着从附势、媚俗到愤世嫉俗的人格变化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代文论中筛选出来的“块垒”(情结),作为人的情意本体的凝聚物,已成为文学创作活动的真正的出发点,是文学创作全过程的动力机制。“块垒”(情结)的抒发,还需要以娴熟地掌握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法为必要条件。基于此,文章对冯亦同的新诗集《紫金花》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评析;同时,对他的全部文学成就和组织文学活动,也予以理论概括和评述,从而进一步阐明了人品与文品(诗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明确地指出,优秀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提升作家(诗人)的人品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的书写有较长的历史,但对之系统关注的时间却不长。文学史的书写离不开文学史观的指导,有意识地运用某种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是其发展成熟的表现。我国古代文学史观的特殊性导致了长期内文学史成为历史书写的附属品,其循环论的特征也不利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写作活动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结晶,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的研究与论述中得到了充分证明。探讨写作中的心理机制,对写作活动和写作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机械讲授理论,完全把写作课作为一门理论课讲授,教学缺少创新性和创造性,学生写作能力不强,害怕写作,写作教学的实效性不高。写作课教学模式亟待改革,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降升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该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作为写作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相比较于20世纪90年代来说,新世纪的女性文学写作无论是在题材、叙事视角还是叙事方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其中尤以一些跨越前后两个世纪的创作主将们和"70"后女作家的创作最具代表性,这一转向的原因可大概归结于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自身的缺陷和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两个方面。面临文化语境空前复杂的新形势,女性文学将在陷落与突围的反复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私小说"在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受到越来越多女性作家的关注,在写作主体已被女性可以把握的现代文学中,她们把写作视野与女性命运的发生、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用非常私人化的写作表达对世界的体认,其中不乏对女性解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70年代过程写作法被引入二语写作教学以来,反馈就成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年来在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历程中,虽然许多学者就修正性反馈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大量研究讨论,但对英语写作纠错反馈是否能提高英语写作的准确性还存在着争议。所以教师书面纠错性反馈的功效还将是二语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文章扼要回顾书面纠错反馈的发展历程,探析自2004年来主要文献中研究设计的动态,就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有关电教专家的意见和笔者多年来从事体育电教论文的写作经验以及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电教论文的一般特点进行分析,对体育电教论文的结构进行综合,对体育电教论文的写作进行了探讨和归纳.希望为有关人员撰写体育电教论文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