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2.
“不是”说     
一 关于汉语的“不”和“是”,中外学者已作过很多研究。现在,在现代汉语的教科书里和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论著里,一般是把“不”定为(否定)副词,把“是”定为(判断)动词的。按照给“不”、“是”划定的这样的词性,“不”、“是”合用即为副词和动动词的结合。如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不[副]词,‘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相似文献   

3.
运动动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动词,其语义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俄语“идти、ходить”与汉语“走、来、去”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对运动形式、运动方向的关注不同,导致了它们语义上的差异.对比分析俄语“идти、хо дить”与汉语“走、来、去”的异同,有助于加深两组词的理解,对我国俄语教学和对俄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构建了汉语谓词省略句中不同允准词的句法结构,认为“是”可以分为三种:虚助词“是”;强调“是”;主要动词“是”。虚助词“是”是正的正面焦点的显形标志,其位置是所有允准词里最高的,要高于“没有”;强调“是”是个提升动词,它与提升情态动词处于同一位置;而主要动词“是”位置要低于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5.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仅可以作介词,而且可以作动词;作动词的“以”,其词汇意义为“率领”、“执拿”、“携带”等。  相似文献   

6.
多词动词系指“动词 介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 介词”等固定搭配词组,同一种搭配往往表示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多半不是该组成词本身含义相加的总和。多词动词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多数可由一个单个动词作为同义词。如: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是其由动词逐渐虚化演变为近指指示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上面这组近义词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先后出现过,其中有的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我们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总复习时教会学生辨析、运用它们,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为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只从词义和用法的主要方面加以辨析,例句尽量引自课本.这七个词都是动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词素“现”,因此都含有“显露出来”的意思.它门的主要区别是:  相似文献   

9.
“长勺”和“长勺氏”先后出现于《春秋左传》。前者是鲁国的地名。鲁庄公十年曾败齐师于此,后者是复姓,是鲁定公四年传文所载周初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中的一族。一些词书虽把它们列在同一词条之下,但分别作了不同的注释,没有勉强地把它们联系起来。《新词源》继承了这一优点,是可信的。但《古今地名大词典》根据《春秋汇纂》,说长勺是殷民长勺氏的住地,以后采用这一说的颇不乏人。尽管《春秋汇纂》引《路史》为据,但《路史》也没有提供什么材料,只是想当然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古代有因居地而得姓氏的,《通志》所载东门、南宫,都是因居地得出的姓氏,但长勺氏是一群酒器工,以操作的手工业为姓氏,不因“长勺”得名;自然,长勺不是长勺氏的居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副词共65个,其中范围副词15个。范围副词又分为表总括的和表限止的,表总括的9个词是:皆、胜、举、尽、咸、凡、偕、俱、并。这些词,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书中,都作为“数之全”的表敬副词,没有作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讨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它们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疑问句尾的“为”字,前人注疏就有不同说法.后来各家多以语气词为是,唯《马氏文通》解作动词,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也疑为动词.而较早专论“为”是动词的,应该提到还有马志明的《论古代汉语中“为”不能作语气词》一文(1).自从《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六期刊出朱运申《关于疑问句尾的“为”》一文后,引起诸多争议.大家切磋琢磨,钩深致远,对“为”字有了较为深入的研讨(2).读以上诸文,颇有启迪,受益非浅.现搜补数端,不过附赘悬疣之为.其中纰缪,愿得达者教正.  相似文献   

13.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14.
“重言”是古汉语中连绵词的特殊形式。因为“重言”除了象其它连绵词一样,组成该连绵词的两个字存在着双声、迭韵的关系外,还必须同形。所以重言连绵词是既双声又迭韵且同形。 “重言”在汉语词汇中是很早就出现的双音单纯词,甲骨卜辞和西周钟鼎铭文中巳经出现了它们的用例。但在《诗经》中,使用频率之高是惊人的!笔者曾对《诗经》中的“重言”(注:包括少量迭字在内。笔者认为“重言”与迭字是有区别的,详下文论述,为统计方便,故暂且相混。)进行统计,凡666次,它们的分布是:凤,226次;小雅,234次,大雅,126次;颂,80次。但还必须对其它几个有疑义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的动态运用中对表频率的同义副词“再”、“又”作动态分析,揭示出这两个词具有时态意义和褒贬意义。区别“再”、“又”的时态与褒贬两种意义作用,了解它们反映的语用规律和本质,可更好更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同义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颜氏家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除去其中表示韵部名称的“为”1见),全书“为”字共有581见。其中动词用法397见,占比68.3%;介词用法71见,占比12.2%;助词用法10见,占比1.7%;凝固结构103见,占比17.7%。可见,本文中作动词和构成凝固结构是其主要用法,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17.
“筋斗”是中国毯子功的基本技艺。“筋斗”一词源自明代于慎行《榖山笔》揣拟的典故,认为“筋斗”源于“金斗”,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筋斗”一词有多种写法和念法,“筋斗”亦作“跟斗”、“斛斗”等,不一的字形,以及典故不明,皆表明了“筋斗”是一个谐音词。从语言的视角,“筋斗”一词源自于伊朗语汇,也透视出粟特文化的遗踪。  相似文献   

18.
小议词的"客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的“客串”作为社会文化商业化的产物,屡屡出现在报刊、电视等传媒上。词的兼类不能等同于词的“客串”,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的“客串”按客串后词的词性可分为3种类型,即客串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作为新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不能简单地把词的“客串”看成是违背语法规则。时尚的东西往往短命,词的“客串”寿命也不会长久。  相似文献   

19.
对《元曲选》中动词动量词的考察发现:(1)《元曲选》中的“-V”式或“V-V”式中的“-”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的是一种动量关系。(2)同形动量词大量涌现,在使用上产生了许多新的结构形式,功能上不仅可作补语,也可作状语。(3)“vV-V”式还没有虚化为“VV”式。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有的名词不能按它自身的意义去解释,而需换成与它相关的动词或动宾词组才可以解释通。人们把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2)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3)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4) 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严复《辟韩》) 上列五例中的“鼓”、“目”、“手”、“妻”、“侯”五个词本是名词,但若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