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与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二十五章)人、地、天、道相因相承,而“自然”却是最高准则。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最高的审美就是主体与客体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和谐一致,“一出焉,一人焉。”“一”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的统一。统一的原则,是“自然”;统一的要求则是物自为物、以物为物。人类与自然万物各以其自身的本性而存在,互不干扰,互不侵害。反对物为人害、人为物投,并进而反对那种被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异化了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审美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有所领悟之后的心理超脱。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体物之性、忘我之情、神与物游、人与物化到物我两忘这种“物化”之境。 庄子的“物化”之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本文试在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物相互关系的分析,解释一下庄子的“物化”之境。  相似文献   

2.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3.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5.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具有不同内涵。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庄子诗学思想中的“大”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的内涵,与处于西方文明源头的朗加纳斯的崇高范畴具有汇通意义。位于人类文明早期的朗加纳斯和庄子在各自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崇高在社会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对人的自由精神的一次提升,是对人超越现实要求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庄子论“道”,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任顺自然。由此生发出了庄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庄子将“道法自然”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强调“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将自然率真之美推为极致;倡导“无以人灭天”,反对任何对自然的矫饰乃至损坏。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美学文艺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庄子论道有如老子,崇尚自然无为是他哲学的核心。“自然”批评论是以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作为背景,以天道论人道,用自然眼光去广泛考察人生处世方式和态度,主张自然、自由、朴素的人生理想,要求“法天贵真”。这对审美和艺术有着深刻的启发,在审美和艺术上反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达到“天乐”、“天籁”。“自然”批评论,高扬艺术创作主体自由的心境,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艺术风格论和各艺术门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美学历下分复杂,其中又以庄子的理论最为玄奥费解,从对庄子自然无为美学观之意的韵神髓的神视阐释出发,重点剖析“法天贵真”与“自然的人化”、“绝圣弃智”与“美的创造”相互间的对照关系,可见其美学过失,同时,庄子“言不尽意”论对后世艺术审美的重要遍意义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海德格尔研究在中国学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一门显学.在这一语境下,研究海德格尔之于中国学、之于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学的意义是大有必要的.老庄思想在研究中势必处于重要地位.文章仅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观和庄子"逍遥游"自由境界的相通入手,深入思考民族思维方式与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刻意》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概括,比较集中地阐发了道家的“无”和“朴”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道之本,人之本的地位,强调遵循自然之道,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根本追求,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提出的道家至德、至道、至治、至养、至美之理想境界,对提升当代人的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同为祭祀诗,它们在为"安上治民"、"移风易俗"服务时,除了共同的祈福敬神功能之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周颂》对周王朝德行的歌颂,《安世房中歌》对高祖功德的描述以及《郊祀歌》浓烈的汉代风尚,都是这一变迁的鲜明反映。  相似文献   

14.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老庄的“天人合一”、“知止”等观念及其辩证法思想有一定合理成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启示:人与自然是天地宇宙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类应遵循适度增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都赋》和《西京赋》中未央宫的描述作以考察,分析京都赋中所反映出宫殿建筑文化的政治性、礼制性和艺术性,探讨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京都赋中对建筑的描写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美学理想、汉代的时代精神和强盛国力。  相似文献   

17.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及其民族政策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玉台新咏》是六朝时期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研究的历史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阶段,总的趋势是由感性判断走向理性论考。现代《玉台新咏》研究又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为突出,在文献研究、文本研究、成书背景研究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韩愈模仿王维《辋川集》而作《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其题材、作法与结构乃至风格均多雷同。韩愈仿照王维进行创作,是其生存与交往的需要,是其顺应清逸幽远时风的自觉选择。这与其避乱江南的经历有关,也是他争强斗胜的性格使然。王维“境随心转”,而韩愈则“心随物动”。因此,韩愈虽然也以空灵澄澈的清远品格为圭臬,甚至还获得了自静自净的人性自现,但他受干扰于现实处境,毕竟不能像王维那样生成“寄畅山水”的审美状态,而多呈“寄傲林丘”的生命状态,其二十一咏以搏牛之力,在方寸之地经营,清绮而不失奇险,淡泊而时现焦躁,偏于理性,情多于韵,形成了貌似而质异的全然不同于《辋川集》的自家面貌。  相似文献   

20.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庄子和荀子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但又驳杂的思想。而且,两人的这些思想还存在许多根本对立的地方,例如庄子提倡天道,荀子则反之;庄子要求无为,荀子则呼吁有为;庄子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则要明天人之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宇宙、人生及两者关系三个方面来对庄子荀子之天人观进行疏理,并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其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