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特有的"民族唱法"是表现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生活习惯的声乐演唱形式,有强烈的民族个性,而且语言淳朴、形式生动。这使得民族声乐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但是,近年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和传承却是不容乐观,演唱方法也急需创新。但是,目前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演唱的教育创新,是民族声乐工作者当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就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创新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声乐艺术实践也在不断的衍变。“民族唱法”就是当今我国声乐乐坛盛行的一 种演唱艺术流派。虽然对于这种演唱方法的称谓或界定还存在不同看法,但这种演唱方法却客观存在于我国的歌唱艺术实践中。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国,各种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民族唱法”提出质疑 ,认为我国的民族声乐应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向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方向发展 ;一是向中国唱法方向发展。同时这两种唱法应相互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三种唱法的提出,束缚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国众多的民族、丰富的音乐资源,远不是三种唱法所能包容的。中国要有自己的唱法,这种唱法既要学习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借鉴一切外来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既要有科学的歌唱方法,又要具备中华民族的气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当今,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高度,究其成因及发展的流变史,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声乐教学都是一项有益的重要工作。根据建国后声乐艺术风格的流变特点,可将其约划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创新阶段、繁荣阶段。其各个时期的风格各具特色,表现在演唱方法、声乐曲目、歌唱家代表。纵观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其风格流变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轨迹,表现为:声乐曲目从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音调逐渐发展为具有特色的创作曲目;演唱方法逐渐摆脱喉咙挤、气息浅、声音尖亮、音高偏低等特点,向气息深、音域宽、音色厚、音调高等特点发展;歌唱者从单一的民间唱法逐渐向现代的多面性演唱能力方向发展,以及歌手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通俗唱法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自然天成,但通俗唱法不能永远处于这种"自然状态",必须从直觉把握走向理性感知,并充分吸收美声、民族声乐等一切优秀的声乐艺术传统,在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规范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声乐艺术,由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征,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民族声乐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等几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音乐审美,这个审美是一种与人的声音相关的审美。声乐的审美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歌曲,当然声乐是离不开器乐的。歌曲演唱中所涉及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方面同样是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说,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判断一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歌唱,还有其他各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戏曲演唱艺术是民族传统唱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戏曲声乐的教学上,一直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教学方式却也带来了极大的弊端,尽管近几年来,戏曲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戏曲声乐教学的发展却始终缺乏系统的理论,更没有规范的教材和科学发声的训练手段,发声方法科学性不强,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声乐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并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更新进化,形成了其特有的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的演唱方式,多为歌颂祖国题材。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与方法可以作为中国民族声乐丰富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本文试做借鉴尝试,并对京韵大鼓与民族声乐的引用借鉴关系作进一步探讨,深入了解京韵大鼓及其与民族声乐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美声演唱是在声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唱法,要想取得优美动人的演唱效果,既要掌握高超的演唱技巧,又要恰当地把握和表达作品蕴含的情感。本文总结了美声演唱的主要技巧,并提出了进行情感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以萧友梅为主的一批爱国音乐家们率先在各地创办了多所新型音乐机构。正是老一辈音乐家们的辛勤劳动,才使得欧洲传统唱法的种子在我国贫瘠的音乐土壤中生根发芽。而新型音乐机构无疑是近代专业声乐教育发展的根基,是西洋声乐传入我国后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加速器。这种唱法的传入为中国声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渐与中国传统唱法相互借鉴和吸收。近代专业声乐教育之发轫奠定了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翻开了中国声乐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唱法是活跃于我国文艺舞台的一颗明珠,它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每一阶段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繁荣。本文着重就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即从历史与发展、风格和特点、声情交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通过对民族唱法声情交融的研究,给民族唱法的爱好者、学习者予以实践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传统形式的孕育下,借鉴与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美声唱法)及相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的歌唱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在民族声乐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出现西化倾向,失去了民族声乐本源的风格个性。所以,我们在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应该摒弃本源,应充分借鉴和运用传统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时至当代,约定俗成地划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如果说,"三种唱法"提出初期,对中国的声乐艺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划分模式束缚了人们对声乐这门艺术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识和表现,导致声乐艺术片面化,阻碍了声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怎样搞好声乐教学,这是许多长期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对于采用不同唱法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不可一概而论.但有一个是共同的,那就是学生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一种歌唱方法(美声、民族、通俗),那么对于其它类型的唱法;会带来方便和条件.从自己的教学体会中,我认为一个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声乐审美观是解决声乐怎么学,学什么,为什么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着复兴,消亡和变异的三种可能。学院体制下培养的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对自己本族传统演唱方法和歌曲有主动放弃的趋势。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少数民族同学的声乐审美观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肯定会对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族唱法植根于我国的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几千年来,它积累了浩瀚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民族男高音是中国民族声乐界极具吸引力的声部之一,但优秀且唱歌技巧比较完美的男高音比较少,声乐教学过程中男高音的歌唱技术的掌握比较难以掌握。近些年,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技术训练和作品风格把握有了较多的探索,值得总结并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笔者针对当前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相关的论述 ,并着力从如何发挥学生民族声乐唱法的个性和特色展开思考 ,力图阐述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创新 ,以此构建更富有科学性的符合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发展趋势的框架 ,对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豫剧是河南地方戏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历经三百年的发展,豫剧已经形成了演唱表演体系,有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及审美价值,作为中华传统声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豫剧的谚诀记录了豫剧演唱知识、训练方法、审美价值观等内容,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历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晶.结合民族声乐学习,对豫剧谚诀进行分析梳理,从中吸取精华,借鉴与运用到民族声乐学习中,以期为民族声乐学习者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