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窦娥冤>以"冤"为聚焦点."冤"是贯串故事始终的情节主线.据此可以对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窦娥的贞节观念、第四折及窦天章形象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明珠,它的艺术成就之高,不仅在元代杂剧中罕见,就是在中国戏剧史上也不多见.<梧桐雨>的曲白文采过人,词源滂沛,风格清新隽永,典雅华美,从而在文学史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赵稀方的论文"<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为契机,对1995年由<文汇读书周报>开展的有关<红与黑>翻译的读者调查事件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力图还原其在中国及国际翻译学史中的坐标位置.本文认为,这一事件的表面观念虽然在当时落后于国际译学,但这一落后并不仅仅是这一事件本身的落后,而...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史的"文学"与"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史"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史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史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公正与主观偏见在文学史写作中向来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本文由此提出另一种文学史书写的可能--亲历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是王泉根的新著,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书"史、论、评"紧密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透视、文学史研究和作家个案研究、纵向的深入分析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有机相联,多视角、多层次地审视了中国儿童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内在机制和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发展的趋向和美学嬗变.显示出作者的理论研究的功力和体系建构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攘臂"和"攘无臂"释>中对"攘"的两种注解虽有侧重,其实意义应当相同.第二种注解忽略其方式、强调其动作.是"捋袖出臂",还是"縛袖出臂",还是"举臂、扬臂",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相似文献   

7.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2版).研读书目》仍然存在的"选本不善、表述不清","著录粗疏、排校错误"等问题,也存在入选书籍时代分布不均衡、基本的研究著作缺失等缺点。  相似文献   

8.
明清八家<西游记>评点本涉及到<西游记>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以及奇幻特征方面的评语,不乏真知灼见.本文试图运用中国古典美学、中国文学批评等相关理论来揭示明清<西游记>评点本中蕴含的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0.
初中地理<黄河>一节,是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第三节内容,它包括"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个标题.实际教学中,笔者为了"教学得法",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四种方法"组合"教学.  相似文献   

11.
清初浙江西泠"蕉园诗社"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然而现今学术界关于"蕉园诗社"成立时间、主要人物、存续时间等问题的认知,存在诸多分歧和疑问。事实上,"蕉园诗社"的成立时间大约为1665年。"蕉园七子"和"蕉园五子",分别为"蕉园诗社"前、后期的主要成员。"蕉园七子"的活动时间大约自1665年开始,至1669年结束,前后5年。"蕉园五子"的活动时间自1676年开始;1689年前后,"蕉园诗社"因"蕉园五子"的文学活动而达至其鼎盛时期;至1698年,"蕉园五子"因领袖人物徐灿的逝世而解体。与此同时,"蕉园诗社"亦随"蕉园五子"的解体而解散。因此,"蕉园诗社"前后存续时间为34年。  相似文献   

12.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3.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理气论是吴澄理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文学创作论中吴澄提出“诗文以理为主,气为辅”,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对吴澄文论的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理论的渊源及价值做出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4.
《西园闻见录》是晚明学者张萱现存唯一的一部史著。关于该书的记事范围,张萱自称“自洪武以迄万历”,这一说法也为学界广泛采用,然笔者经过考察却发现该书记事范围实际延至天启年间。  相似文献   

15.
吴镇墨竹主要师法文同、苏轼及李衙,同时也重视师法自然。吴镇以竹比拟君子,画中之竹,不但有凌寒高节,还可医俗。同时,他将自己的隐逸情思投射于竹,再通过图画、题诗表现出来,道出了对隐逸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表达了对陶渊明式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适。吴镇墨竹,元人訾之有“酸馅气”、“山僧道人气”,然而这股山僧道人气更符合竹之品性,较雅驯更为难得。  相似文献   

16.
挚虞《文章流别论》提出有的文体“原出于五经”,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提出文章“原出于五经”,萧统则提出“文”的“随时变改”,认为诸种文体不依托五经,是随时代独立产生的,萧统的论证及选文实践是梁代“文”的自觉与“文”的独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8.
汤秋平 《海外英语》2012,(13):243-244
作为悼亡诗之佳作,贺铸的《鹧鸪天》为读者呈现了凄凉的相思和悼念之情。此词上片写出妻子死后诗人的凄凉和孤零,运用到借物喻人,借"梧桐"和"鸳鸯"来突出丧妻后的悲凉和孤寂。下片再现亡妻日夜操劳,甘于过清苦生活的场面,表现出诗人对亡妻的怀念之情以及深刻的悼念之情。该文试从概念隐喻的投射理论出发,通过对文中的"梧桐"和"鸳鸯"进行分析,理解此隐喻对整首词主题的认知解读,深化整首词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9.
"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