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老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学生探究,闫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材料,例如:木板、纸盒、木盒、塑料尺等等,她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她还让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希望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一上课,闫老师先做玻璃钟罩的演示实验。她让学生亲身感受罩在钟罩内的电铃发出的声音。实验开…  相似文献   

4.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课围绕物体的导电性,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猜测与假设、实验验证、讨论交流等环节,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类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理解电流是怎样在电器元件中通过的。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设计了“寻找声音”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两个活动。  相似文献   

7.
上课前,阎老师正在浏览教学方案,通过教材分析,她懂得本课是以纸飞翼为载体来研究物体在重力、浮力、阻力、升力作用下的留空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正>一、辨析"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分析 本课的探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运动方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探究水平上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杨春娜 《科学课》2009,(9):10-11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 本课是《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一,目的是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倾听周围的声音,能正确分辨出自然界和人工活动发出的声音。 2.学生通过实验明确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并知道怎样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 3.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声音是物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 4.学生通过活动能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大小、高低,感受声音的奥秘。  相似文献   

18.
《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点评执教者关丽红评析者李昊星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齐齐哈尔市建设路小学关丽红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方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环环紧...  相似文献   

19.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20.
叶鹏松  张月兰 《物理教师》2005,26(12):54-55,62
1提出问题从观察物体的振动,到聆听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来展开声音的探究,是声音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够借助物体的振动揭示出声音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这一教学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完全依赖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