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不适应社会需求、受传统培养模式制约和机制体制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深入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典型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该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表明,适应需求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适切的培养模式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健全的机制体制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保障,坚强有力的导师团队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兴交叉学科航空器适航技术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方面的不足,探索青年教师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首先介绍了适航研究生培养特点与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适航交叉学科青年教师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中的具体举措和初步成效,可为青年硕士生导师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具有良性互动效应:交叉学科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研究生教育又是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促进交叉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交叉学科形成过程中如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多伦多大学交叉学科合作专业,以传统专业为依托的招生培养原则、以交叉性议题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完善的交叉学科组织协同和质量保障机制,为交叉学科培育过程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解决了这一阶段分科教育与交叉学科教育分离、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不能充分利用学科近缘交叉的优势等问题,为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即研究生培养中应构建“专业+交叉”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以交叉学科问题为导向的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定交叉学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科背景以及交叉学科的特性出发,突出交叉学科的优势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要性,探讨目前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来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构建的以“研究生领域”为核心、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主修和辅修学科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及组建导师特别委员会等有效措施,建立了完备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认为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该借鉴康奈尔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敢于打破体制障碍和学科壁垒,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构建设,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机制,建立面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组建交叉学科导师团队,探索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路径,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国外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组织制度、既有的学术评价机制惯性、导师主导模式与研究生面临的现实难题等因素制约着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行之有效的对策包括创新学校组织体系、为导师参与交叉学科培养提供多方支持以及以项目制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我国高校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需要进一步改进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教师评聘与考核制度、健全交叉学科研究生项目运行机制以及优化培养关键环节等。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考察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挑战的基础上,构建了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模型。该模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和科学发展前沿,以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为核心,揭示了培养实践的基本内涵;最后提出了我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交叉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探讨了在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注意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对研究生创造力的积极作用,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为优化和完善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必须搭建适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加强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本文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探索等四个方面,开展了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探索研究,以冀在产生一批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同时,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