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健康测试法、数据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贵州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发展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现阶段贵州大学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为贵州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供可参考的详实数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旨在分析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通过设置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评价体系,研究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1991~2000年我国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和促进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利用1991~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乡村男女生的身体形态生长发育“豆芽菜”状况仍然存在;10年间,我国城乡大学生的肺活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乡村大学生的脉搏出现增加的态势,相反城市大学生安静时的脉搏没有显著性变化;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出现较大的“滑坡”现象,以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方面滑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东北三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健康测试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统计法对东北三省普通高校的男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发展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现阶段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为东北三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供可参考的详实数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质健康测试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统计法对2004年吉林省普通高校的男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发展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现阶段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提供可参考的详实数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探讨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体育态度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465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对其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对调查与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学生体育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但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意向三者之间不平衡,体育认知水平得分较高而体育情感、体育行为意向得分较低。大学生体育态度总评与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5,P0.01)。但体育认知与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而体育情感、体育行为意向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呈中度到高度相关(0.40≤r0.80,P0.05或P0.01)。结论:培养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体育行为意向水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其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6所高校273名大学生体育体质健康水平与总体幸福感状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论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其总体幸福感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处于体质健康状况中等以上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比较接近,大学生间不存在显性差异。而体质健康处于低水平的大学生与其它大学生人群之间相比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其原因主要是在其所追求的需求层次上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测量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汉大学157名(其中男生89人,女生68人)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了测试,并对其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从定量的角度了解中学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与其它正常学生进行比较,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在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7项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指标数明显少于同类小学生,而相关系数又明显高于正常大学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揭示了辽宁省与吉林省城市大学生体质健康差异,为采取体育教学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若干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关联模式评估模型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克服了等权评价、评价标准区分度不够和原始测试数据信息缺失的问题,客观反映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个体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河南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5年和1995年河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资料为样本,对7~22岁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展及健康变化进行动态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中小学生形态发育迅速,大学生形态发育趋于稳定,身体发育匀称度,充实度有所改善,速度、力量、爆发力等素质指标有所提高,龋齿等常见病有所下降,学生口腔保健水平有所提高;而耐力、柔韧素质、肺活量仍有下降趋势,肥胖及超体重学生比例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乡村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水平仍较低;城乡间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仍有一定的差距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有氧耐力等素质下滑明显,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大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国家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不断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十所高校为例,探索重庆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比研究,寻找推行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具有的优势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及影响效果。得出结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定促进和强化作用,改善了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其效果要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比较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吕梁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力求揭示大学生体质的发展趋势,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测评,并对测试成绩及其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个体差异降低,且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幅度较低。依据不同项目测评成绩的变动趋势,建议:体育教学应重点加强柔韧类项目、力量类项目和速度灵巧类项目的锻炼,培养男女大学生在这些项目上的基本素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总体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体质检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天津市大学生1985—2005年体质与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并与同年全国大学生体质调研测试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大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身体机能水平连续下降;身体素质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全国一致,1995年后的10年中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在2000—2005的5年下降幅度更加明显。天津市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于同年全国均值水平,但无显著性差异。据此提出:贯彻落实国家法规政策,全方位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加强健康知识宣传与教育;建立学校体质健康管理与服务机构,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加强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2010年武汉市全民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武汉市四个区的成年人体质健康现状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和数据分析,以了解不同成年人组别、不同职业和性别群体成年人的体质差异.对照湖北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结果,本文探讨了成年人体质状况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关联,以寻求改善成年人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依据,提高全民健康尤其是成年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体成分及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揭示黑龙江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规律与特点,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及训练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体质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74名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体质、生活方式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率均好于女生,女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在吸烟、饮酒、饮食、安全等生活习惯方面女生优于男生,建议大学生应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