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古代中国文人而言,撰著、编辑、出版等文化生产活动的动力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充满现世的功利目的或纯粹出于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中国文人的编辑出版活动与中国古人对人生"立言不朽"的观念密切相关,这个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  相似文献   

2.
做什么样的人?最近我读了两篇纪念夏丐尊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两文作者都没有一句话提到他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业绩,却又都没有忘记讲这样一个小故事:会说一口流利日语的夏丐尊,当他被日寇逮捕、在敌人宪兵司令部受审讯时,他却拒绝用日语作答。他说,他是中国人,在这种场合只能讲中国话。这个故事说明了夏丐尊的为人。在他身上显现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有几句古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是说,最伟大的圣人是‘心德”的,“立功”、“立言”的都在其次。人  相似文献   

3.
诚实守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古人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悠久华夏文明的精华与真谛所在,子思在《中庸》里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道出了遵守诚信是为人处事基本准则。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诚信是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储瑞耕 《今传媒》2009,(10):1-1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作为新闻工作者,"三立"、"三不朽"非常重要,而且不能偏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文章千古事     
王东京 《出版参考》2010,(11):11-11
人们所以写文章,大凡是有话要说;读者所以看书,通常是为了获取新知。如同说话需要听众,写文章也需要读者。但写文章与说话,毕竞又有不同。说话,可以哪说哪了;而文章一经面世,就如离弦之箭,不能回头。古人云“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著书作文,须得十二分用心才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是沟通人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杠杆之一。文章的这种巨大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说:“诗,可能兴,可能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能事父,远能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曹丕对文章的作用更为推崇,他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梁启超认为,文章有“熏、刺、染、兴”的作用。鲁迅先生也说过:“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摩罗诗力说》)自古以来,许多英雄豪杰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既能…  相似文献   

7.
<礼记·中庸>告诉我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天的德行,使自身做到"诚"也是人的德行,"诚"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诚信是毛泽东人际交往思想的基础,是巨大交往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撰文著书,为今人向往之举,所以有不少人热衷于著述而不辞辛苦地爬格子、敲键盘,学者、作家、诗人以及编辑等职业,一般也较为受人尊重。但同古时候相比,则相差太远了。古人把“立言”,即著述,看得与“立功”“立德”同等重要,著书立说历来被视为极神圣的事业。其重视的程度,如今一般读者是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大概是说文章如何作出、缘何作出、据何作出,都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瞭。否则为什么有些新闻报道,读者就是看不懂呢?或许连作者自己都不清楚。古人说妙文出自神灵,灵机一动,下笔如泉涌;西人说“上帝给我灵感”;今又见有报道说,某高人写下一段狂言是源之  相似文献   

10.
李昌斌 《军事记者》2001,(11):30-30
立言必须有物,古人对此就有过颇深的见解。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朱熹也说:“大要七分事实,只有二、三分。”综观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全国各大新闻媒介所刊发的社论或评论,之所以大都能打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做到了新、近、精、切。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文章千古事”,不是随随便便就可率尔操觚的。然而现在不同了,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发表欲空前高涨,至于能否真正做到立德、立功和立言,那倒不在考虑之列了。  相似文献   

12.
人无信不立,这是中国人的祖训。“诚信”乃“诚实守信”,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荀子认为:“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可见诚信是一种人格操守,是个体立身之本,是社会运行之规。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社会在发展,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更要呼唤诚信,可以说诚信是持续繁荣的基石。目睹当前社会种种之怪现象,中国高层做出决策,重建市场“信用”刻不容缓。建立信用档案,是我国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用建设的需要,是信用文化的客观要求。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是加强…  相似文献   

13.
董天策 《新闻界》2004,(6):74-74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本小册子所收的文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也就谈不上什么“千古事”,然而其中“得失”,或转语日“甘苦”,倒是寸心自知。不妨作个剖白,算是自序。  相似文献   

14.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黄克武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大陆简体版已于2006年由新星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对同时代读书人影响最大,所谓开一代风气者有三人,即曾国藩、梁启超和胡适。古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在杜佑看来,立德目标太高,常人难以企及;而“立功遂行当代”,“立言见志后学”。从旧的传统立场看,曾国藩或许兼具三不朽(唯因杀人太多而德终有亏)。论事功,三人呈递减之势,除个人的因素外,也提示出时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五诀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  相似文献   

16.
刘新如 《军事记者》2004,(10):23-24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的三大追求。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追思伟人功绩,缅怀伟人风范,我们头脑里萦绕着邓小平同志那一句句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话语。邓小平同志所立之“言”,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语言特色尤其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报林求索》2012,(6):34-35
<正>2400多年前,墨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被当作"五常之本"、 "百行之源",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人们确认"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艾琳·卡瑟说:诚信是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诚信,曾是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但曾几何  相似文献   

18.
《苏州人的性格变了》,原载1992年6月3日《经济日报·扩大版》,是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撰写的一篇“经济新闻”。可是,如果你单看题目而不认真读完全文的话,很可能误以为他写的是社会新闻,讲的是民俗人情哩! 从阅读心理上说,民俗人情与读者感情距离更近一些,比之经济新闻更能调动人们的阅读兴趣。由“人文”入手,反映经济现象,是这篇新闻的特点,也是作者运笔行文的巧妙之处。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奇险纡回之后“豁然开朗”,能给人以最大的愉悦感受。这几年,我国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是新闻载体的重头戏。可是,经济新闻中枯燥乏味的内容,重复单调的表现形式,素来为读者所厌倦。怎样把经济新闻写的生动活泼、情趣横生?这一直是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里,有些报刊互相转载、摘登为古人封“家”的文章,说《苏东坡也是一位医药学家》、《孔子是一位音乐家》,甚至说俄国诗人普希金是一位“经济学家”。这种为古人封“家”加冠的作法有何必要? 古代名家,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早已为人所公认。“术业有专攻”,有专才有“家”。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一句话,叫“文如其人”,西方理论家的说法是,“风格即是人本身”。意思都一样,强调的是人品与作品的统一。确实,道德与文章、做人与作文常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文章、作品往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道德与文章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占人说:“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熔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作者高风亮节,他写出的文章就像雪似的洁白;如果作者不努力陶冶和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写出的作品就不会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只能是雕虫小技罢了。“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道是文章的骨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