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2.
1940年5月上旬,我从华北敌后战场采访归来,先回到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编辑部宿舍(当时也就是我的家)。过了一个星期,我实在闲不住了,开始进城采访。那天,我拜访邹韬奋先生,他正在家中伏案写稿,见到我就放下笔杆同我紧紧握手。寒暄之后,他告诉我大后方的若干内幕新闻。邹先生说:“今年5月初,重庆各军事及公安机关忽然接到‘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的一张通令,其中说据报沈钧儒、邹韬奋、沙千里将于‘七七’纪念日在重庆武装暴动,如果这次不成功,  相似文献   

3.
程洁 《新闻记者》2001,(3):38-40
这将是我这一生中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采访。在刚起步不久的记者生涯中 ,我遇上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同龄人———他曾犯下滔天罪行 ,在逃两年。与他的接触中 ,我体会到了作为同龄人所不易体悟的东西 ;这些感受更让我明白了———“记者”这个名词背后更有它的另一番意义。就在年前 ,曾有一位读者给报社来信 ,他说 :“作为记者 ,他承担的不该只是报道任务 ,记者的身上更肩负着启迪民智的社会责任。用手中的笔去开启大众的民主、法制意识 ,自由、平等观点。授之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记得当时在阅报栏上看了这封信后 ,报社的副总编辑任洲…  相似文献   

4.
36岁的阳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叶祥东,中等身材,憨厚中透出机灵。他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白天,忙于采访,晚上埋头写稿。即便是因病住院期间,他的床头也离不开书、纸、笔。叶祥东信奉“脚板底下出新闻”。为了采访方便,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哪里有新闻线索,他的“新闻采访车”就出现在哪里。一天,他听说排市后山有个养山鸡专业户的事迹感人,连忙骑车去采访,返回时一只轮胎破了,便推车走了10多公里,到家后连夜赶写稿子,很快见了报。叶祥东说:“搞新闻的人,不仅要练好脚功和手功,还要练好耳功和眼功,善于从‘寻常’中抓住‘…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6.
孙建国,是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他从1984年11月份退伍回乡以后,积极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新闻单位写稿。当人们看到他写的稿件在报纸上刊登以后,惊奇地问他:“小孙,你写稿有什么诀窍!” 27岁的小孙笑了笑说:“我是在自己的‘精养鱼塘’里打捞。”小孙所说的“精养鱼塘”,就是他写稿的基地:江海电容  相似文献   

7.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8.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这种“经验”不可取魏力生俺地区举办了一次优秀通讯员采写经验交流会。会上,拓城有位同志介绍经验时说:春节前夕,他动员乡里专业户给三里五村的五保户、军烈属买些年货送去,然后他把这事写成新闻,报道出去。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虽然说,这种行为不能和社会上那些敲诈勒索专业户相提并论,但专业户给军烈属、五保户送年货应出于他们的自觉自愿,而不能去“劝导”,“鼓动”。这种作法,有弄虚作假之嫌,会在群众中造下不良影响,更不应作为“经验’来传授给其他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说也凑巧,1989年12月31日,我收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农村记者杨善清同志的一封来信。去年11月下旬召开新华社国内部农村记者座谈会前后,他自告奋勇一年间两次参加农村记者调研小分队。他在来信中说:“因乘坐个体户汽车,发生车祸,将头、脸、牙、手、脚多处摔伤,门牙被摔坏一颗,膝盖骨部位上,裤子摔个大洞,血流满面,当即送往医院。现6天过去,仍有浮肿和头脑昏昏,正在治疗中。”他接着说:“为完成总社交给的任务,争取时效,‘咬咬牙’,‘舍命陪君子’。”读完来信,我不禁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记者的强烈事业心和拼搏精神所感动!几乎每个参加农村调研小分队的记者,都有各自不平凡的经历。当70年代末,农村实行大包干,响起第一声改革的春雷,新华社农村记者队伍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一批有志于农村改革报道的记者自发地组合起来,围绕一个重点报道题目,实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采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12.
每每通讯员谈及采写稿件之甘苦,就忍不住苦涩地一笑,说:“到有些厂去采访,去了几次还没人接待,问急了,就回你道:‘你又不是市长,逼我们那么紧干啥?’”闻此,心中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13.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历史的机遇把我和小我六岁的李德民“放”在了一个研究生班。一见面,他称我“老师”。在大学,他是读图书馆学系的,现在居然当了新闻研究生,于是我常常以老大哥的姿态做一点善意的挪揄:“你可是混进来的,小心什么时候收回你的小红本(研究生证)。” 不久我便发现,他的思维有独特之处,性格也有独特之处。入学口试的时候,考官问他:“你是大学学图书馆学的,为什么毕业后分到了农场?”他的回答是:“这事恐怕应该去问‘四人帮’。” 小露锋芒,是当时在《市场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从武  相似文献   

15.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16.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世,你将选择什么职业?”他回答说:“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但如果真的再一次重新来到这世界,我将还是‘常书鸿’,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回首已过去的人生,我自豪地认为,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们奉献给敦煌的应该是许许多多代人的努力和工作。”  相似文献   

18.
吉人不吉     
《今传媒》1997,(7)
吉人不吉文/辛民清代有个青年名叫吉jí人,他刚刚结识了一个朋友,彼此通报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给他来信写成了“击jī人”。等到再见面时,这个青年笑着说:“我连缚鸡的本领也没有,怎么会‘击人’呢?”我的名字是“大吉的‘吉’。”又过了几天,朋友又来了信,...  相似文献   

19.
工资待遇与工作态度郭东斌记得犹太教法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工作了,但毫无结果。’你不要相信。如果一个人说:‘我还没干,就获得了成就。’你也不要相信。如果一个人说:‘我工作过了,也有所收获。’你可以相信。”第一种人认为工作不会有收获...  相似文献   

20.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