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几年来,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分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如何使地方小报的新闻评论写得有分量,做到“报微言重”能服人呢?洪湖报的作法是: 注重新闻评论的指导性。评论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大主题。去年初,洪湖报针对社会上轻农业、挤农业、挖农业的现象,连续发了《居安思危话农业》、《重视粮食兴农业》、《减轻负担保农业》等9  相似文献   

2.
南远景 《军事记者》2011,(12):16-17
评论是报刊的旗帜.系列评论是报刊的“帅旗”,是舆论引导的高端武器。胡主席关于“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指南.军队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主题主线展开。运用系列评论加大对涉及主题主线重大问题的宣传力度.成为军队媒体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4.
1998年,人民日报有两件评论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件是《当前头等大事》系列抗洪评论,一件是《评改革开放20年》。这两件作品评说的对象不同,风格式样也不尽相同,但均属重大主题,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很大影响。笔者就两件获奖言论作品,对重大主题报道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重大事件就是战机评论的影响力常常在于评论对象本身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评论员必须及时作出反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是天职。对党中央机关报来说,必须有自己的声音或最先发出声音,这是不言而喻的。对重大新闻事件视而不见或者见而…  相似文献   

5.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这话点出了评论在报纸上的重要地位,的确不是夸大之辞。历来报纸的评论,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评论,总是被看作代表着报纸的主张和倾向。因此,无论是哪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报纸,没有不重视评论的。 系列评论是评论的有机整合。在内容上,每篇评论在系列评论中心主题的统帅下,围绕一个分主题而展开。在容量上,每组系列评论起码要有两篇评论,有的多达一二十篇评论。在难度上,组织系列评论要比安排单个评论难得多,特别是确立分主题很不容易。 为什么要组写系列评论呢? 一是有利于对重大问题、重…  相似文献   

6.
张怡 《新闻实践》2006,(1):58-58
去年7月到9月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评论。这组评论主题重大,但读来却让人觉得亲切动人、充实有味,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报评论的可读性。本文以这组评论文章为例, 谈谈党报网络评论的可读性。一、化大主题为小话题,多篇幅、多角度,提升可读性党报评论的主题通常比较重大。重大主题容易让人产生沉闷感,影响阅读兴趣。“人民论坛”的这组评论,将大主题化为较小的话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7.
读今年第一季度人民日报头版新闻,很有面目一新之感。它除了重要的会议报道和国内外要闻外,最突出的是几个专题报道。一个是农业报道,开设了“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专栏,连续报道全国各地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动态新经验,又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发表了一组系列评论,对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些要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再一个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报道,开设了“企业改革试点巡礼”专栏,介绍了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典型经验;还有一个专题报道是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它抓住市民们最敏感最关注的“菜篮子”问题,2月10日首先发表《节日追踪问菜价》的报道和《管好中间环节》的评论,随后从2月15日至3月21日,连续发表了12篇《菜价追踪》的后续报道和《用市场经济观点认识市场现象——写在<菜价追踪>报道告一阶段之际》的评论,其间又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题连发了5篇系列述评和《抑制通货膨胀靠全社会努力》的评论员文章。读过上述几组报道,闭目深思,感到问题很重要,针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一是关注“三农”,主题重大。一篇评论的成功与否,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主题重大的课题,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所谓主题重大,不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和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可以扩展和延伸的课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正>2021年春节刚过,“三农”界、传媒圈出现一个新名字——“仲农平”。“仲农平”是谁?包括三重意涵:中国“三农”评论、重农评论、中国农民日报评论。欲听重农音,要看“仲农平”;“三农”有大事,必看“仲农平”。从2021年2月25日首篇《中国时刻!中国震撼!》问世,到2021年11月10日《复兴之路中国粮》付梓,署名“仲农平”的文章已达7篇,无一不是在重大时事、农事节点刊出,“仲农平”已经成为观察中国“三农”、了解国情农情的一个重要宣传文化品牌。既彰显了农民日报“在党言党、为农代言”的使命和情怀,更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下,党报评论守正创新、大有可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抓”》一文,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无疑主题…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评论已经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评论分支。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应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要选择适合电视表现的主题 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一半。电视新闻评论姓“评”,“评什么”的问题便首当其冲,因为并非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用电视来表现。换句话说,电视新闻评论要  相似文献   

13.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2009年新闻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一件大事。报纸的纪念性节日报道如何把握这一宏大题材和重大主题,做到报道既在内容、形式上有与之相称的“重”和“大”。又能体现“见证历史。影响现实”的新闻特质,确实是一件难事。  相似文献   

14.
通过理论和评论两种宣传形态,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大主题进行理论阐释、评论解读,不仅是党媒职责所在,也是其发挥自身特长、展现独特作用的必然要求。发挥好这种功能,党媒理论评论工作应强化“价值链”、弥合“需求链”、升级“供应链”、延展“传播链”,并以此为突破口,持续提升党媒理论评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本期三篇书评均围绕刘刚、李冬君新出版的《文化的江山》。在该书中,“江山”既指本国的山川地理(地理的文化史),又喻指一种变速极为缓慢的绵延的精神的存在,与法国年鉴学派的以“世纪”为单位的“长时段”相同,其对应者当然是以“年”甚至“月”或“日”为单位的“短时段”,即该书所说的“王朝”。  相似文献   

16.
大凡重大常规性的新闻事件都较难评论,一则因为评论的取材点难以创新,二则评论所运用的事实材料以及需要说明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因此很多类似的新闻评论往往流于形式,让读者难以阅读。面对奥运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写出有深刻见解、既符合奥运需求又符合受众需要、变宏大叙事为微观表述的评论便成了摆在各媒体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配评”顾名思义,就是为配合当刊的新闻报道发表的新闻评论。这是既有新闻又有评论的组合式报道。在这组合报道中,读者既从新闻中得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从评论中领会了编辑部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这显然比单独一篇新闻或单独一篇评论更有舆论强势,读者也往往受益更多。按“事实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19.
从“图文并重”到“图文相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文相联”,就是以有效传播为目标,以整体策划为手段,有机综合摄影和各种文体的文字之间的优势,对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的既形象生动又深刻充分的图文报道形式。 探索过程 1994年起,《大众日报》在办报中逐渐感到,在应对重大主题的报道时,单纯的文字或单纯的摄影总是或多或  相似文献   

20.
王丹容 《新闻实践》2012,(11):14-15
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是一道有分量的新闻大餐。花心思调配就可“色香味”俱全:恨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啃好这一骨头有挑战、有难度。摸清年轻记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温州日报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