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名不仅是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而且也是重要的新诗批评家。其诗论集《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这些主张在新诗批评史和新诗理论建设史上都有其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废名通过对众多诗的细读与比较分析,阐明了其新诗观的核心“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主张新诗的“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当下性与完全性”的平衡。《谈新诗》的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虽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但对当下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白话诗理论鼓吹,主要见于《文学改良刍议》《谈新诗》及《尝试集》的三篇自序.《文学改良刍议》所论“须言之有物”等八事全部与诗有关.《谈新诗》的论点有四:诗体必须大解放,诗的进化即诗体解放,新诗语言须有“音节”,新诗语言须“具体”.《尝试集》自序的主要论点是:作诗如作文,文学革命毋庸置疑,打破一切枷锁镣铐,新诗的音节须顺应诗意,旧诗如缠脚新诗是天足.这些理论鼓吹,在当时无不切中时弊,待时过境迁,则无一不可质疑.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其新诗创作论差不多成为新诗运动初期白话诗创作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胡适新诗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是反假求真的文学观念,明白清楚的审美尺度,自然音节的诗体创造,这些理论推进了新诗运动的进程,在新文学史上具有创新和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新诗研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感觉到中国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断被遮蔽的现象。在80年代的朦胧诗运动中,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受到关注并成为新诗研究中长期的热点,其他如创作社、新月派、以《现代》杂志为中心的“现代”诗派等等,每一次研究的突破实际上都是和新诗资料的发现和重新解读密不可分的。在新诗短短一百年发展历史中,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闪光的珍珠被遗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新诗发展至今只有百年的历史,其间又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它凝聚了几代思想者和文学巨匠们的艰苦探索。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及理论探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他主张“诗是跟着时代,又领着时代的”;“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入手”;“诗要有深美的思想做血肉”等新诗评论及理论研究,这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新诗理论建设,还是对新诗创作和发展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何郁 《语文学习》2020,(1):32-35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不是一本简单的诗集。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尽管此前有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但那是从旧诗到新诗的一个过渡,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第一,胡适的新诗没有对后来新诗的创作起到发酵的作用;第二,胡适的新诗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美学原则;第三,胡适的新诗没有在“五四”时代形成最强音。  相似文献   

9.
试谈《再别康桥》的朗读 有人称《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格律诗”。 也有人说它是“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英美新批评理论对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袁可嘉不仅借鉴英美新批评的诗学观念,提出了一整套“新诗现代化”理论,而且还在批评实践层面对英美新批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使自己的新诗创作既不脱离时代又达到了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个人情感与普遍情绪之间的和谐统一。其独特的诗论对中国新诗之现代性建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新诗的本体论问题”、“新诗的现代化”及“新诗戏剧化理论”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要求新诗格律的“脚镣说”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的一个卓越表达 ,其核心内容是遵循艺术规律 ,其美学追求在于诗人征服工具的快乐 ,其艺术指归是在限制中完成艺术创造 ,作用于实践则是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新诗运动初期 ,许多白话诗人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 ,其基本主张是“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结果造成了非诗化倾向 ,直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到 192 2年开始陷入中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运动 ,试图纠正初期创作中忽视艺术自律的弊病 ,最重要的就是倡导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 ,闻一多的诗论和创作起着中坚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新诗向提高艺术的方向努力 ,并使新诗在 30年代很快发展到成熟的地步。闻一多的“脚镣说” ,无论从其所依托的理论依据、艺术原理方面去考察 ,还是从其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和创作规律去分析 ,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存在着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他不仅以新诗创作的实绩推动白话文学的前进,同时对建设新诗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诗歌要表达诗人的真实的情思,诗歌的"贵族化"理论和中西融合的诗歌发展之路,都是早期他对新诗理论的重要贡献。这些理论使他成为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诗歌本质论是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梁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本质的基本看法;徐志摩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宗教感化功能与思想启迪作用;朱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时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特征论看,新月派诗论家们的论述集中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与其他非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二是诗歌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内部的本质特征。诗歌本质论显示出新月派诗论家面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双重挑战的基本文化立场,其理论取向总体上贯穿在由王国维开启的审美现代性诗学价值坐标系统当中。后人所谓新月诗派历史身份的模糊与离弃现实等负面效应,其实可以由此找到最初的理论根由。  相似文献   

14.
"诗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新诗建设者曾对它的历史不足严加批判。但是,"诗教"的事实在新诗中依然存在,传统"诗教"理论中的核心意识"天人合一"其原型是中国的"化生"神话,而中国新诗将其演化成了一种"生生"生存诗教,应对着中国现代的"苦难"历史语境。通过对"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之间关系的梳理,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考察以及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比较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重要传统。没有比较就不可能有中国诗歌一代接一代的承传。中国现代新诗发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艺术特征必须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加以确立。从郭沫若和李金发的诗歌创作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新诗对西方诗歌的接受与变异,尽管西方诗歌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因为各自的艺术渊源、文化精神及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中国新诗与西方诗歌也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既要用情感去感受情感应和,用生命去感受生命感动,还要对诗歌外在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内在韵致进行把握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诗坛只注重到新诗的不景气,但同样旧体诗也不景气.作为诗的国度,应对新诗与旧体诗同样关注,应提倡旧体诗的写作.以旧体诗促进新诗的发展,"以旧促新",并达到"新旧并重".这样,中国诗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9.
汉语具有与生俱来的诗性特质,诗歌翻译不能无视这种特质。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及其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以普遍的翻译标准衡量性质完全不同的诗歌翻译是不切实际的。此外,诗歌翻译的实践性不仅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也需要更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20.
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的复杂现状看,中国现代诗歌确实存在生存危机。今天的中国新诗的确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读者与作者的适应关系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新诗已经前途丧失了,相反,它正在通过文化转折的关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