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进步社团曾起过联共小组的作用.创办社团刊物,或利用已有刊物发表文章,是进步社团宣传社会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手段;创办书社和销售进步书刊,是进步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有效途径;组织力量收集、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是进步社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要的、甚至是先决的条件;开展社团内的思想交流、辩论甚至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马克思主义.总之,五四进步社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共创建进程中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本文从历史经验借鉴、政治保证、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创刊时致力于思想启蒙,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也曾扛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为什么在后期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主阵地,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历史缘起:一是"民主"与"科学"奠定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二是李大钊、陈独秀打开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大门;三是共产国际的介入巩固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传播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一系列因素。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着重梳理了该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社会形势的需要、地理环境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经历等对杨匏安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杨匏安通过发表系列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工人、青年运动,以实践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联合其他力量,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营。杨匏安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在中国科学理解或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对不同历史主体在同一或不同历史时期解读马克思主义经验及教训、同一历史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这事实上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比较视域。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前提和方向保证,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和道路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包含三方面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自信,对美好共产主义理想的真诚信仰。只有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才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进程中防腐蚀、创特色、见实效。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声音。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也就此展开。本文以受众、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等传播学因素为出发点,对五四运动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提出了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政治宣传、革命动员、整合力量、响应党中央号召等方面的需要,鄂豫皖根据地党组织以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和节日为纪念对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通过这些纪念活动唤起了根据地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政治形象,使鄂豫皖根据地革命事业和革命队伍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以后,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就有所接触。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的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末零星传入中国到具体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其间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历史选择,包括对传播主体的筛选、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对来自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甄别,也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内容的选择。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质上是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双向互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传播、道德教化、反思和批判功能上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效能性。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对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有效的。只有从思想上明确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才会真正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这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对这起重大媒介事件,中国的电视媒体是如何报道的,有哪些经验与不足,是人们需要了解的。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前3届奥运会的电视传播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采用了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电视媒体在北京奥运会前期、期间和后期不同阶段的传播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形成了对我国北京奥运会电视传播在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相对完整的印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奥运会电视报道在范围、总时长和质量上超过了往届,得到国内外观众的认可;促进了中国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本土传媒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打破只关注本国选手的固有模式,突出了国际化视野;在本届奥运会电视传播工作中秉承了“服务媒体、引导媒体”的管理理念,为中国新闻宣传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体现出人本化情怀,关注人与奥运会的关系,对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看到,我国的奥运会电视传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内容报道的创新性和深加工能力欠缺,节目形式雷同,媒介人士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三点论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的必要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传播、道德教化、反思和批判功能上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效能性。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对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有效的。只有从思想上明确了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才会真正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体系的创新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意识形态性与科学理论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的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学科体系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史等四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体育文化空间传播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化的空间传播是体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例证法等研究方法,以文化的空间传播类型为主要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体育文化的空间传播类型,旨在丰富、充实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表明:体育文化膨胀型传播中包括传染型传播、等级型传播和刺激型三类;体育文化的迁移型转播包括占据型、蔓延型传播、墨渍型传播和变异型传播四类.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百年中 ,中国古史研究取得了哪些进步、发展 ,在下一个世纪中 ,它又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 ,这些无疑是关心中国古史研究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 ,古史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古籍文献与史实的整理和梳理 ,这主要属于文献学的内容 ;二是对这些文献和史实的诠释和理解 ,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 ,这属于历史理论的内容。在前一个方面 ,中国古史研究经历了从“疑古”到“释古”的发展 ;后一个方面 ,则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1   中国素有重史的传统 ,更以拥有汗牛充栋的典籍著称于世 ,在先秦便有《诗》、…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因此 ,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前的早期译介"和"十月革命后的广泛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后一阶段不仅是对前一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一种超越和突破。在传播主体上,由留日知识分子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内容上,由零星片段到渐趋体系化;在社会影响上,由学术思潮成熟为革命实践的行动指南。通过对两个阶段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儒学传播得益于儒家经典文本的建立和其独特的教育体系,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应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文本、加强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做出改进,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