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深刻内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科学、和谐与公正、持续与发展的特征。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特征以及重要意义基础上,更好地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是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县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地位以及含义的明确阐述清晰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结合生态省、生态市等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提出县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思路及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面域支撑。重庆市未来时期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及保护形势较为严峻。根据重庆基本市情特征,农村发展态势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的新的压力和威胁,以及未来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是:共享为本,生态积累;乡城联动,全程渗透;创新驱动,多元集成。要着力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池州市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但是,生态敏感区广布,并出现生态脆弱区.在分析池州市生态敏感区分布、发展变化趋势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保护管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帮助生态敏感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生态村的示范作用,以生态村镇建设促进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为多数社会成员所崇尚、奉行的价值观,体现为国民对"生态文明"得认识理解、价值评价及对"生态文明"的需求感和愿景。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确立能够使全社会形成"生态共识"和生态信仰,整个社会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风尚。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应体现在政府行政实践和社会治理、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和生态法律建设中。  相似文献   

6.
生态素养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群体,又是传播和实践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多途径引导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与生态实践素养的思考与培育,多角度看待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这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生态文明则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此,必须立足于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前贵州省处于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欲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破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这一重要难题.以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从农村的生态现状着手,探讨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并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绿色生态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生产为手段、以生活为目标,全面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它是结合当前兴起的绿色全球化运动和高涨的绿色思潮,反对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从而构筑起来的理想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它强调将发展与生态相结合,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研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选择路径,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科学发展理念,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化政府效能的必要性,并提出优化政府效能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快乡村旅游建设的步伐,是党的十九大对统筹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给出的明确方向。文章在铜陵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理论,探究了铜陵市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并为铜陵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协同共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独具特色,盱眙的自然生态、文化基础条件得天独厚.在自然遗址与文化遗产相互交融的生态中、在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基于精神旅行的文化消费形态,构成乡村生态与生态城市、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世界、城市文化与形象营销的耦合关联.盱眙要依托生态文化发展“五色循环互动机制”,建设乡村、户外、博物、科普旅游等新兴业态,从而提出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主题培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黄土高原地区宁夏西吉县为对象,从县域到农户不同尺度,研究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西吉县的乡村聚落数量和规模均明显增长,并呈现向生态环境较好、交通便利地区集中的基本特征.对于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在宏观层面上,人口与经济增长是主要驱动力,政府移民、建筑结构升级也显著推动村庄演化,但在人口增长快、生态不断退化的压力下,乡村发展进入搬迁-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这是生态脆弱、发展模式粗放和经济滞后导致的共同结果.在微观层面,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空间变化的核心原因是分家、外出务工等社会因素、而非收入增长等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云南生态农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云南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这种自在、传统、民俗的农村原生态体育形式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新农村的建设、社会结构的改革、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节庆体育旅游的兴旺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济的困扰、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推陈出新的欠缺、活动主体的流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的发展。指出与时俱进、准确定位、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开辟经济渠道、建立适宜参与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节庆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宁夏北部川区、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北部川区比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高出很多。北部川区依托首府银川、石嘴山等发达工业城市以及小城镇建设,利用"中心城市—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起来,并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特色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采取的是"以城镇体系建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模式;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在退耕还林还草、治沙的同时,推行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采取的是"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城乡一体化模式。西部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城镇体系的建设还必须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生态脆弱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效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利用效益与土地经营模式有密切关系。基于2006-2015年黑龙江省西部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有关数据,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入手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耕地利用效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度等级,比较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垦区耕地利用效益缓慢增加,农区耕地利用效益波动下滑。垦区及农区耕地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均高于生态效益。2)2015年,垦区耕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均高于农区,生态效益低于农区。垦区及农区耕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间均处于拮抗耦合阶段。垦区耕地利用效益间基本协调,农区轻度失调。3)土地经营模式不同是两类地区耕地利用效益差异的重要原因。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探索土地经营模式并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体育理念,分析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战略选择及其现实意义,探索"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并提出了建构生态体育文化、科学制定区域生态体育规划、开发生态体育自然资源、挖掘生态体育人文资源、完善城乡体育生态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地方性体育社团的生态化发展等六大建议,为鄱阳湖地区的自然景观改造、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居民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追求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是生态体育环境建设提供价值和目标论证,促进鄱阳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