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阅读接受语境变动不居,致使新诗经典化活动异样丰富,它将一些诗人、诗作遴选出来,剪除枝蔓,突出、放大其主要特征,使其成为所谓的"经典"。新诗经典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为20世纪中国阐释、凝练出多重现代精神和诗学新传统。然而,新诗经典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那些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  相似文献   

2.
新诗是相对于古诗(泛指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而言的“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它不受固定格律的束缚,用形式自由的白话写作,易学易懂,更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抒发感情,更便于读者理解、接受。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鄙视、嫌厌新诗了。报刊上,新诗只是为活跃版面而充当补白和点缀的角色;书店里,新诗集少得可怜,羞涩地躲在一隅,问津者寥寥;“新诗朗诵”作为文艺形式,似乎已不再登大雅之堂了;中学生爱诗的倒也有一批,但几乎都是青睐古诗;新诗,他们可能不屑一顾,没有兴趣。这是可怕的偏见,必须摒弃! 毋庸讳言,古诗资格实在老,古体诗从发端于西周的“诗三百”算起,已有3000年的历史,近体诗即格律诗从其成熟的唐代算起也有1000多年的高龄了。相比之下,新诗还太年轻,仅几十年的“春秋”。但唯其年轻,才最少包  相似文献   

3.
新诗究竟要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这里所说的“基础”,自然不是指思想内容,而是指艺术。这里所说的“艺术”,主要也不是指诗行的节奏与章法。把建设新诗艺术基础的关键放在诗行的节奏形式上,正是五十年代末关于新诗发展方向的全国性讨论的偏颇之处。建立某种或多种稳定的艺术形式是诗歌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而不是前提。正如艾青所说,是诗产生格律,而不是格律产生诗。新诗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自己的艺术基础,使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是在格律新诗的创作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贡献的诗人。本文试图从卞之琳历年关于新诗格律的论述中总结出其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把它放在新诗格律理论探索的历史上给予评价。卞之琳的新诗格律理论既继承了闻一多、孙大雨新诗格律方案中以音尺(闻一多称“音尺”,卞之琳称“顿”,孙大雨称“音组”)为新诗节奏单元的核心意见,同时又扬弃了闻一多格律方案中的机械论因素和孙大雨的本质主义倾向,使这一方案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声韵和节奏的内在规律。卞之琳先生对新诗格律理论的突出贡献还在于区分了汉语诗歌的哼唱型节奏和说话型节奏,并首次阐明了这一区分的语言学依据。卞之琳认为,我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哼唱型的,新诗则主要是说话型的。这一看法实际上从理论上分别了新诗和古典诗歌两种不同的节奏模式,同时肯定了说话型节奏作为自由诗和格律新诗共同的音乐(节奏)性质,为形成统一的新诗音乐性理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新诗”的命名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既接受了晚清维新派诗人“诗界革命”的启示,也从西方文学资源中汲取话语活力。“新诗”的命名暗含如下逻辑预设:“新诗”是“进步”的、充满希望的;而“旧诗”是腐朽的,死气沉沉的。在“新诗”的命名过程中,“旧诗”也相应地得到命名。这种命名行为获取一定话语空间之后,是更为展开的关于“新诗”观念的演绎。对“新”的价值的刻意强调,是这种演绎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至今,不仅广大的读者(批评家也是读者),而且新诗的写作者们,也对中国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诗遭遇的诗歌观念危机。古典诗歌的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以足够的坚实性和力量,成为人们认知诗歌的普遍意识,成为人们观察诗歌的世界观。新诗的观念至今含糊不清,使人们愈来愈难以把握新诗的评价活动,因此,新诗在迈进现代之后的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的关学使命。  相似文献   

7.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自从胡适之先生“尝试”新文学以来,七十余年间,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研究仍没有象小说、散文那样为自己争得一个象样的社会地位。原因之一,可能便是诗论界新诗成就的正反之论对读者的“蛊惑”以及评论界里程碑式作品对社会的影响较小。淮南师专中文系副教授陶保玺先生五十七万多字的论著《新诗大千》,从诗体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新诗七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正如袁可嘉先生来信所称,此书“着力探究新诗的体式美、结构美和韵式美,是对新诗研究的可贵贡献,将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白话新诗以降,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论者不断发出“新诗将死”的论调,这就是中国新诗面临的那个“永恒危机”:何为新诗?新诗何为?毫无疑问,这种危机感源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遗产的强大压力,以及新诗文体自足性、表意策略(语言、形式与方法)和诗意精神(思想、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自我焦虑。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出现最早的新文学样式是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新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余年了,七十年来新诗的境况如何呢?与小说、戏剧比较,则可说新诗出现得最早而成绩则最小。“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都爱新诗,因为当时的新诗适合新思潮的需要。在大胆抨击封建旧意识的同时恢复了纯洁的情泉,诗人们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因此能震撼读者:胡适的《鸽子》能得到读者,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自由的愿望,郭沫若一首《天狗》,咆哮出“五四”时代毁旧求新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新时期的诗歌,自朦胧诗开始,接下来便是“寻根”、“现代派”、“黑色意识”,走出一条让评论家感到“朦胧”“晦涩”,让读者感到“陌生”“无味”的道路。究竟是“新诗”误入了歧途,还是读者跟不上诗的步伐,其间曲直,或优或劣,暂不敢评说。在花了一番气力后,却也隐隐感到,这些朦胧与陌生的新诗还真有点内涵,不止有些探索的勇气,并且确有些深刻的文化根基。站得远一点,看得深一些,便能摸出一条藏在新诗背后的哲学线,掂在手中,很有点份量。  相似文献   

11.
“胡适之体”是现代新诗最早形成的诗体范式,它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昭示了尝试期的现代新诗的发展特点。本即结合尝试期新诗的发展状况探讨了“胡适之体”的形成过程,并揭示了“胡适之体”的诗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不以诗名,但他确是当代诗坛上独具特色的诗人之一。他象充满涛情的凤凰,“展开五彩缤纷的翅膀”,“歌舞在苍穹”。①胡乔木写过不少声情并茂的旧体诗,却更关心新诗的发展。他并不反对新诗人写自由诗,但总希望新诗象旧诗词一样,能建立一种为诗人和读者共同了解、约定俗成的格律。  相似文献   

13.
由于胡适在其著述中并没有确认新诗理论与意象派诗歌的渊源关系(只承认两者有相似之处),其《谈新诗》中的诗学主张也并没有与意象派的"六条"完全对应,因此,关于胡适的新诗是否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根源大概在于对胡适受西方诗歌资源影响的程度及胡适接受影响的方式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其实胡适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接受是偏取的和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整体的。这种偏取的接受方式服务于其白话诗(新诗)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符合胡适对中西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文学传统进行会通的目的。对西方诗歌资源进行偏取的客观事实,可能正是胡适没有直接承认其新诗理论(甚至可以扩大到胡适文学思想的全部)受到某个具体文学流派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激越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通过朗读体会节奏感,便是引导我们破解新诗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15.
康白情1919年提出的诗艺命题“新诗是贵族的”(“诗是贵族的”),80年来,在诗界乃至学术界少见对它的肯定。从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当年学界的思想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才能还它的本来面目:它是积极的、进取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诗因其含蓄内敛,更能引发读者丰富多样的阅读联想和感受;而对于崇尚自由和个性的当代中学生来说,既然是表现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然得“我的地盘我作主”,他们用以表现自己对新诗的阅读感受的形式不更应该多元化吗。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诗诗体建设,“重建诗体”中“重建”二字并不确切,容易引起误解,新诗诗体建设不是古体诗的再现,也不是现有诗体推倒重来,目前尚提不出一个理想方案,不必在这方面去限制诗人,应在实践中自然形成或形不成。新诗应建立常规诗体,强化诗人的诗体意识及文体意识,通过改良方式来重建新诗。要重构一种历史诗学,据此讨论诗学文类内部现代化运动的复杂关系,重建“歌”与“诗”的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19.
伍明春 《培训与研究》2006,23(9):1-3,17
在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鼓吹下,早期新诗的写作一度蔚为大观。当写作者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就产生了对于范本、榜样的需求。“师者”角色的出现,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响应。“师者”的角色,先后由最早的那批“新诗人”(以胡适为代表)和“新诗”作品(以“新诗集”为代表)扮演。“新诗”作为一种写作的传授与学习,是早期新诗寻求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诗在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有时就造成了诗人创作与读者接受之间的矛盾。诗人在创作上为了避免易懂而不耐人寻味、通俗而难免失之庸俗的弊端,竭力通过意象的营造来构成诗意表达的间接性、暗示性和客观性,而作为意象形成的基础的客观对应物既然是具体的事物,就自然地具有多个侧面、多个特性,每一个特性都可以有一个观念与之对应,就形成了其指称意义的不稳定,造成诗旨的多义和朦胧,形成读者接受上的心理距离。既然意象是新诗构成的基本元素,意象的创造又是诗人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围绕意象进行分析就能较好地廓清和确定新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