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4):15-20
有关听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进入学者视野,但鲜有进一步探讨听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识沟关系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基于浙江省听障者媒介使用的调查,经分析发现:传统媒介中听障者的电视(附字幕)接触和报刊杂志接触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新媒介接触比传统媒介接触对知识沟的影响更大;在新媒介中就接入维度而言,互联网和手机接触都对知识沟有显著影响;就使用维度而言,手机短信功能、手机上网功能和互联网信息类功能可显著预测知识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媒介,博客、播客、微博客、手机媒介等不一而足。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为公众表达合理的意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纷至沓来的信息污染现象也困扰着人们。所谓的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  相似文献   

4.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2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受众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王凤仙 《新闻爱好者》2011,(10):136-137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讨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IPTV、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社会信息传播、社会关系变迁乃至人类精神交往形态都受到广泛影响,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媒介环境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必然也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7.
传媒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评论,包括有"第四媒介"之称的新媒介网络也不例外。作为网络互动的重要特征,评论在互联网上更多的是反映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反映着受众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媒介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的联合成为可能。传统媒介由比较单一的媒介结构发展成多种媒介的大联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6):68-76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与2012年的数据,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口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他们的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除了传统媒介电视使用会提高医患信任与广播使用会提高社会信任外,其它媒介的使用都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且传统媒介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力要高于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力,需要改变"受难式"医疗报道框架观,应用建设性的传播方式重建医患信任。新媒介相比传统媒介,降低信任的方向与显著性不同,互联网与手机定制信息"线性负向"显著性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传统媒介在降低信任中基本表现为"U型",而且互联网比手机定制的影响力更大,互联网媒介需要从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的逻辑转变,达成重叠共识以重建信任。  相似文献   

9.
围绕新媒介的使用,会生成一种与基于传统媒介文化迥异的新型媒介文化形态,即新媒介文化,网络文化和手机文化是其代表性形态.新媒介文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处理、文本呈现方式、社会属性等角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0.
摘要: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构成一个社会的媒介环境。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主导媒介的兴衰更替,导致一个社会的媒介矩阵重构,从而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以及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全面推广和迅速普及,我国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以往的新媒介环境,它具有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合、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传者与受者融合等鲜明特点。新媒介环境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以及青少年教育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形式的强势崛起,人们接受信息、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发生深刻改变,信息传播与新闻生产也不再局限于一种路径,媒介融合传播方兴未艾。借助新媒体,传统媒体机构可以彻底打破媒介割裂状态,进行多介质运作,生产同时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大体量新闻作品的生产与传播,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常态,是传播好中国声音亟需关注的新走向。获第2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文字通讯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的互联网文明历经了基于网络互联的Web1.0资讯时代和基于社交的Web2.0互动时代后,迎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eb3.0网络融合时代。与此同时,相对于报纸、电视之类的传统媒介,电子邮件和网站作为新媒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社会的潮流,比新媒介还要"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但在社交网络重新整合的背景下,新新媒介又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本文在审视媒介会造成的伤害之后,提出一些防治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发展迅猛,对媒介形态产生深远影响,以广播这一媒介形态为例,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力,尤其在沟通方面,使广播节目与受众的沟通方式呈多样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5.
孙志逾 《东南传播》2010,(7):98-100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须臾不离现代人的生活;作为信息终端,集成了众多媒介的特点。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将远大于手机本身所固有功能的影响。在手机新媒介产生并日渐繁荣发展之际,手机与其他媒介的关系不是取代,而是融合;手机特点不是其他媒介所不具备,而是其他媒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是选择、理解媒介信息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而对媒介进行规范化使用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本文以烟台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以媒介使用规范化和媒介素养为核心开展调研,并针对学生规范化使用媒介的程度不高、缺乏对媒介相关概念的理论化认知及普通院校媒介素养课程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白贵  康智 《现代传播》2019,(11):37-41
从社会发展时空的概念将广播界定为民国时期的"新媒介"形态,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的壁垒。在广播的社会化进程中,相伴而来的伦理冲突也日渐凸显。特别在抗战时期,广播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问题持续引发争议。利用包括广播在内的媒介实现战略与舆论思想上的胜利,成为了社会的普遍呼声。受众的"新媒介"批判,促使广播通过自律、他律强化了伦理规范,并出台了监管层面的法规,共同使得抗战广播在改善不良内容、抵制低俗娱乐、进行战前思想动员与战时信息传递、普及战区大众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抗战广播的伦理规制强化了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是民国"新媒介"社会化进程中伦理变迁轨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社会与人的互动,不断规制影响着新媒介的伦理与责任走向,以及媒介伦理思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陈亦桥 《新闻知识》2015,(4):35-36,66
新媒介是指与传统的语言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相区别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包括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古典名著在新媒介的催生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化底蕴的四大名著之一,贵州省大学生"红楼梦"戏剧小品大赛,以传统的戏剧小品融入现代音效、LED屏等形式,是新媒介影响下古典名著传播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时代受众对媒介依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关系,从传统媒介时代进入新媒介时代,个体与媒介的关系正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媒介的精神性依赖进一步加强,实用性依赖日渐突出,二者的结合使得新媒介对个体的控制愈加有力而隐蔽.这与新媒介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个体能够理性地认识和面对新媒介,才能形成健康、合理的媒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