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将"上帝道成肉身"这一宗教神话作为隐喻探讨时并未依赖于从亚里斯多德至今有关隐喻性质的相互竞争的理论。他提出了"语言的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相对"的论点。分析这一新的论点可以从新的角度试图探讨隐喻用法与字面用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爱与死"主题贯穿于沈从文情爱小说的始终。沈从文常说"爱与死为邻",爱与死在其情爱叙事中是联结在一起的,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沈从文之所以热衷于"爱与死"主题,这与其早年的传奇经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和湘西文化风情等几个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围城》的语言艺术深得世人称赏,其语言魅力与其运用各类辞格有密切关系,在各类辞格中,又以获得"钱氏比喻"美誉的比喻辞格成就最为突出。"钱氏比喻"参与《围城》的环境描写主要表现在整体环境描写和较具代表性的场景的环境描写两个层面,这些比喻中都有一些独到的手法。"钱氏比喻"的主要作用:一是使景物具象化,二是形成文化嘲讽意味的幽默,三是形成滑稽的地域特色,四是体现环境隐喻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4.
"红色"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具备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多数汉语"红"色词含有积极隐喻,而多数英语"红"色词的隐喻却是消极的。本文以"红"色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汉英"红"色词的隐喻认知特点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对不同文化间的隐喻趋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丰乳肥臀》英译本中关于汉语"心"的隐喻的翻译考察,发现译者基于英汉语"心"隐喻的认知相似之处和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英汉语"心"的隐喻在认知方面的相似之处,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隐喻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具有普遍性,跨文化的隐喻也表现出相似性;另一方面,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对英汉语"心"的隐喻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史言 《江汉学术》2011,(4):16-23
以"泥土之香"为核心,在"柔软"与"坚硬"两种对大地的想象中,可探讨余光中诗歌的梦想意识。"泥土"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意象,既可以表现出"泥"的粘着性,又具备"土"的硬质性。从"盆地-乳香"到"厨房-饭香",展现出永恒童年的深度主题;"瓜果"、"香炉"与"壶"的形象,则蕴藏着内密性特质。晚近余诗涌现出更多"香火"味?"炉...  相似文献   

7.
反文化侵略:保护和传播本国传统文化,反对外来一切文化侵略行为。针对抗战时期日本对华对中华民族"有形文化"的破坏和对中华民族"无形文化"的侵蚀,中国反"无形文化"侵略和反"有形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要牢记这一思想,才能使中国人民过上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将认知理论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可以在对语篇进行明确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语言生成与接受背后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系统进行发掘。本文将使用图形背景理论和隐喻理论来解读《钗头风》所表达的“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的爱情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是学生吸纳写作"养料"的理想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把"言"和"文"割裂开来,出现重"言"轻"文"和重"文"轻"言"现象,使文言文教学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并不令人乐观。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言""文"并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耦合性:探究南京承办2014年“青奥会”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青奥会"是一个年轻的赛事,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弥补和复归。怀揣着崇高的使命和理想,南京举办"青奥会"成功与否,其与"青奥会"的宗旨与目标的耦合性是关键。分析了影响其耦合性的因素:办赛理念与赛事C IS;政治和经济环境;文化和教育;城市传播系统(CS)(尤其是新媒体技术水平)等。南京与青奥会具有诸多的契合点:教育之都与"青奥会"的教育追求相契合;历史文化名城与"青奥会"的文化价值相耦合;"国民体育"的诉求与"青奥会"的普世理念相统一。对"耦合性"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发挥院校优势打造交流平台;"青年本位":制定易于青年接近"青奥会"的通道;平台搭建——CS平台与各种活动平台的构建;"普世价值"耦合:推广百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与世界民族民间体育互动。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思维方式。隐喻与语言、思维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克服了人们对隐喻认识的局限,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西方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并提出正确处理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5.
西亚男子篮球球员“归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西亚男子篮球"归化"球员出现的历史背景、积极作用以及给世界篮球运动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作为体育社会流动的一种崭新形式,"归化"球员在西亚男子篮球项目的出现离不开该地区的石油经济基础,但西亚男子篮球"归化"球员更折射出了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自身改良的积极姿态,凸显了竞技体育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NBA文化在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进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为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的思想,至今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反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更是意义重大。分析"和为贵"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指出这一思想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所体现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在"三言"等小说中却出现了弱化的趋势,本文尝试考察其弱化的特征、外部缘由、内部成因等几个方面,同时兼与《红楼梦》对比,以揭示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奥会创生至今仅走过了四个年头,对于一项重大赛事还处于成长的"婴儿期",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存。通过第一届青奥会的成功举办,世人对青奥会有了感性的认知、申办国家逐渐增多显示了各国对这一赛事的日益认可、新加坡的成功为青奥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审视青奥会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存在着赛会的仪式性与参与的普及性的困惑,办赛的高消耗与节约办赛理念的困境,举办城市遴选标准与青奥会宗旨间的背离,高水平赛事的目标与缓解过早专业化的悖论等问题。南京在举办青奥会的过程中应弱化"南京模式"的提法,尽可能的避"失"就"得"。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