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采用三维摄像方法和爱捷运动录像反馈系统提取有关当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根据运动生物力学、训练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外跳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和身体重心腾起高度上均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我国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姿态不合理,起跳的缓冲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动,起跳腿的离心收缩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2.
针对对国内外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从运动员的助跑、摆动动作实效性以及起跳蹬伸技术的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起跳过程中获得较小的垂直速度而导致较小的起跳腾空高度(h2)是导致我国男子跳高运动成绩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两步的技术动作对跳高起跳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跳高运动员试跳中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是两种极限高度。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好成绩高度和最终失败高度最后两步助跑技术进行研究,并参照国际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存在助跑速度过低、失败高度倒1步步长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第十一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冠军黄海强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运动员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髋、膝、踝三关节蹬伸较充分,但是两手臂和摆动腿摆动速度较低、摆动幅度较小;起跳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绝对值较低,垂直速度低是阻碍他运动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在起跳时间上,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没有明显差异;身体重心的最高点位于横杆的后方,最后一步步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青少年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摆动技术分别从摆动方式、摆动速度、摆动幅度以及腿、臂摆动配合等方面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为我国青少年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摆动技术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起跳效果历来是专家、学及教练员关注的焦点。背越式跳高中助跑最后一步技动腿着地瞬间就巳进入了起跳。采用三维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折的方法,通过因子分析,探讨整个起跳过程内部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对起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运动学特征可以用4个因子来表示,并通过回归方程的分析,指出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要提高起跳效果,须增大蹬伸距离,提高蹬伸幅度,提高摆动腿平均摆动角速度,加大摆动力度和调整摆动腿制动时机。  相似文献   

7.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对参加2004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两臂和摆动腿摆动技术有关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度速度最大值为腾起垂直初速度呈非常显著性的正相关,两臂和摆动腿的摆动使身体重心高度运动轨迹曲线呈上升趋势。另外,改进摆动技术,提高两臂和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与制动能力,是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绩的有效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台国产功控机高速摄像系统,以240帧/s的频率对我国优秀少年跳高运动员刘晨阳的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进行拍摄,并采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刘晨阳的起跳技术动作进行解析,并将获得的运动学技术参数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该运动员起跳技术上存在的差距,旨在为我国跳高后备人才有针对性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及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
运用爱捷EMIG71运动解析系统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跳高决赛的11名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开始瞬间两大腿夹角均小于摆动腿离地瞬间,而且两大腿夹角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最后一步步长以及步长/身高指数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最后一步摆动腿最大缓冲到起跳开始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有三种变化情况,上升、不变与下降。  相似文献   

10.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1.
从"李小鹏跳"看世界跳马比赛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体操新规则实施前后跳马动作的对比,研究了“李小鹏跳”的发展与创新历程。结果表明:世界男子跳马今后的发展将是多度转体动作与多周空翻动作的较量,多度转体动作略有优势,各国运动员应根据各自特点选用不同类型的动作。  相似文献   

12.
沙滩排球上步扣球踏跳阶段的时相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相特征是影响沙滩排球扣球起跳质量的重要因素,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手段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沙滩排球上步扣球踏跳阶段依据人体下肢肌肉工作形式以及重心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划分为5个部分,即加速缓冲、减速缓冲、等长制动、加速蹬伸和减速蹬伸.其中沙滩排球加速缓冲与减速缓冲时间均过长,不利于缩短起跳时间,影响沙滩排球扣球的起跳效果.另外,沙滩排球扣球起跳的加速蹬伸时间占起跳时间的比重太小是影响在沙滩上起跳时间结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外在表现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内在机制。方法:通过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对跑、蹦跳和单脚跳进行评价,用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时域分析的方法对完成动作时肌肉的积分肌电(Integrated EMG,IEMG)和时序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计算年龄组×不同肌肉对标准化iEMG的影响,年龄组×动作类型对标准化共收缩指数的影响,结果: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和下肢肌群iEMG值存在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单脚跳的差异性最为明显(P<0.05)。标准化iEMG值股直肌最大、胫骨前肌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作复杂程度的降低,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共收缩指数峰值越来越大。结论:TGMD-3作为幼儿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具有可行性,其中单脚跳可优先作为移动性动作技能定性评价指标,该动作下肢肌群iEMG值可作为定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幼儿在跑、蹦跳和单脚跳动作时,主要用力肌肉为股直肌和胫骨前肌。随着年龄增长,完成移动性动作时,iEMG值逐渐增大,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运动训练控制原理为指导,依据青少年的生理解剖特点,借助统计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手段,从影响弹跳力系统的有关身体素质因素入手,限定性地展开对弹跳素质具有影响效力的诸素质因素的定量分析,遴选与确定反映少年男排弹跳素质发展水平的检查性测验项目体系,构建了四种弹跳能力预测与评价诊断最优数字模型和弹跳力训练发展的动态数字模拟模型,为科学地控制少年排球运动员弹跳训练进程提供数字模式依据和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田径运动跳跃项目未来发展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基础上,对各省市跳跃项目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跳跃项目最大特点是"起点低、提高快",基本上达到了世界走一步,我们走一步半的速度.建议国家体委有关领导在制定未来宏观战略时,尽快建立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建立跳跃特区或中心,同时要建立单项教练委员会,重视教练员培训制度的完善和训练大纲的贯彻,加强对运动员管理,展开百家争鸣的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世界十项全能记录保持者成绩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世界优秀全能运动员塞布尔勒两个成绩水平表现出的得分特征,并对中国优秀运动员齐海峰的目前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塞布尔勒成绩的提高在于将速度优势转化为跳跃为主使单项发展更均衡;齐海峰单项发展较均衡,建议今后训练以跳跃为主并逐步发展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17.
孙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2):103-104,125
采用教学实验法,对田径跳跃项目进行技术教学信息反馈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的教学条件下应用信息反馈理论进行田径跳跃项目技术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三台数码摄像机对2003年北京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的11名男子运动员(其中3名为中国运动员)进 行拍摄,本文选取了高松、瑞斯特考特、张民三名运动员的勾手跳跳跃动作的图像,采用美国爱利尔运动解析软件 系统处理得到其运动学参数,最后结合勾手跳跳跃技术动作的原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及素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排列分别为身高、下肢长度、跟腱长、踝围、髂宽、髋宽、肩宽、体重.(2)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踝围/跟腱长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托莱指数、下肢长度、髂宽/髋宽指数、髂宽/肩宽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3)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的权重排列分别为助跑摸高、纵跳高度、100m跑、30m起动、立定跳远、负重半蹲、抓举和后抛铅球.(4)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30m、100m)有显著性差异;专项跳跃能力(纵跳高度和立定跳远)以及反映绝对力量的负重半蹲、抓举和后抛铅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表现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的助跑摸高成绩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运用灰色理论中的GM(1,N)动态模型,对关英楠的跳远成绩与各项素质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英楠跳远成绩与各项素质发展不协调,9项素质中的6项对跳远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100m跑、助跑五级跳远和全蹲则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加大100m跑、助跑五级跳远的训练力度,使其系统能够协调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关英楠的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