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描写的是月容母女两人被生活所迫沦落为娼的悲剧故事。全篇布局精巧,以景传情,语言朴素清新。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达到了作者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是霍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美之艺术家》中采用了颇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含混与双重性。这一写作手法具体体现为矛盾的叙述、具有双重属性的象征物、含混、谜一般的结尾等。从本质上来说,小说文本的含混是霍桑矛盾思想和心态的体现,而这一特点也赋予作品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贾平凹90年代的创作心理表现出持久的苦闷、失落和漂泊。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进城者"形象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精神替代。四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作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个人型叙述声音主要是以"我"表达"我"的思想、经历和故事等,是最能体现女性精神与肉体真实感受的文本。庐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主要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创作,《或人的悲哀》就是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声音呈现了"情智冲突"的模糊性,文中"诗语"情感表现极具真实性,在具体事件上则体现出虚构性,而作者就徘徊在这虚实之间。《或人的悲哀》的这种写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暴露女性自我生活的一种担忧的产物,是身居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夹缝中个人对传统伦理的妥协,是女性作者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色的贵州西部山地,不仅养育了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同时也养育了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作家们,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这种充满独特魅力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之下,作家笔下的世界自然就展现出神奇的生活画面,为人们掀开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高原山民神秘的一角。在这一群跋涉者中,金永福数十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以他的生命,以他的悟性感知着这个世界,描绘着这个世界,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半边户》、《挂职》;两部中篇小说集——《汉子》、《匪女恩仇》;一部短篇小说集——《喜鹊》及一系列报告文学。他的这些作品虽然说称不上史诗性的画卷,却于无  相似文献   

7.
《烟草和魔鬼》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文章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剖析文本中的他者西洋形象,分析作者塑造西洋形象的方法,阐明他者形象塑造的时代与个人原因,最终阐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借古喻今,表明日本明治维新后,相当一部分人对西洋文明浸入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多丽丝·莱辛被称为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一生笔耕不辍的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本文以多丽丝早期创作的以非洲大陆为创作背景短篇小说集《非洲故事》中的《高原牛的家》《魔法不卖》《蚁丘》《讨厌鬼》《木施朗加老酋长》等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多丽丝童年的生活经历和日后的创作思想,对其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类型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雷雨》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有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这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感倾向几个方面论述曹禺的生活经历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语文学的人物命名是在中国名实文化和汉语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富有民族性的叙事策略之一。具有人物性别特征的标识功能、作家创作意图的显示功能和文本文化内涵的突现功能 ,是作家艺术才能的重要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小说创作深受包括古典小说在内的民间俗文学的影响,具体可从其创作观念、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结构安排诸多方面充分感知,据此也更便于我们对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13.
自先秦以来,有关《老子》的注疏解说多达数百种。《河上公章句》是其中成书较早、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家。对《河上公章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者、成书时代、思想内容、传世版本及历史地位等方面。河上公其人其书的时代和真伪问题,一直是学术史上的一个难题。《河上公章句》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河上公章句》在思想史、道教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对养生研究、《老子》版本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畲族体育旅游特色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浙江丽水畲族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丽水畲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但由于诸多原因,至今丽水畲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比较缓慢,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越位”称谓语包括官职称谓的降用和亲属尊长称谓的外化。称谓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语言系统.《老》、《朴》中“越位”称谓语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和宋元时期政府所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6.
郭店楚简《老子》有不少内容能够与帛书甲、乙本和今本相对应,但是在结构和某些重要的思想内容上与帛书甲、乙本及今本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古的《老子》版本。它的出土,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子》,特别是校勘多种传本《老子》的文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一书文约意丰,晦涩难解.从道之有无与器之有无两个层面对老子"有无相生"的现念作出分析.指出应该从时间与空间、道与器的双重角度来理解老子这一思想,或许可以更切近老子玄奥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的玄学,由老子"自然"思想产生并发展而来。此时的玄学家将老子"自然"的最初本意内化,形成自身的主观精神;同时也将其外化,在这一审美思想的统摄下,玄学"贵无"派和"崇有"派的大量山水诗歌达到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幸  王夏凯 《职大学报》2013,(4):44-47,68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是如何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评价庾信作品时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后又屡屡用"老成"评价他人的文学作品。"老成"体现出杜甫的文学审美观念,也是杜甫作品努力追求并达成的艺术高点。溯源"老成"一词词义,结合历代文学批评家对"老成"的理解,分析杜甫后期作品,发现"老成"一词既有"穷而后工"之意,也有"宏博渊雅"之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