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骚体在北宋中期兴起,经世致用的精神被发扬光大,屈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被很好地继承。随着党争的加剧、变法的失败,文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极大倾斜,爰时进取、兼济天下的热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逐渐被消磨殆尽,他们走上了理性反省的道路。郭祥正的骚体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他的骚体表现仕与隐的矛盾心理,雄豪之气与隽逸之气并存,具有极为明显的新旧丕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是杰出的古文运动倡导者,更是唐代辞赋大家,其于贬谪时期所创作的十篇骚体文极具特色,本文即是以这十篇骚体文为研究对象,先探讨柳宗元政治上的遭遇以作为深入骚体文内容的基石,继而深入地耙梳与探讨文体流变的现象,以呈现柳宗元发扬屈骚融铸而成骚体文的讽谕与教化精神。柳宗元骚体文的写作方法借物讽刺、借事讽刺;其骚体文的艺术特色与蕴涵的思想包括:命题之善;篇篇有警语;以散文作序,骚为正文;精于描写,形象生动鲜明;讽刺隐微,深寓教化。从十篇骚体文的内涵、作法、艺术特色、蕴涵的思想及其对後世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藉以了解柳宗元骚体文的创发之功;其“穷形尽相”、“结合散韵”、“善用隐喻”的书写风格,不仅体现了“导扬讽谕”的文学观也在辞赋史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4.
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骚体辞赋创作对传统的骚体作品多有继承,如内容上继承骚体的骚怨精神,抒发贤人失志之悲,创作方法上有着普遍的祖骚宗汉的倾向,同时也有创新,如思想上兼容儒释道,体制趋于短小,进一步消解辞赋与诗歌、散文之间的区别,风格各异,呈现北宋骚体辞赋的真正面貌,对后世的骚体辞赋创作、屈原形象的确立、骚体文特征的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唐末诗人皮日休的讽悼文《九讽》是对屈原骚体文的继承。在思想内容上继承了屈原骚体文的怨刺精神;同时,他的文中又呈现了前人还未出现的民主思想,显示出了理性主义的思维,体现了对屈原骚体文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创作动机、题材范围两方面对司马相如骚体赋与贾谊、司马迁等人的骚体赋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司马 如对骚体赋这一文体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梦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创作宏富,各体兼备,其中赋作极具特色,尤其是骚体赋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与其坎坷经历、社会背景及文学理论有关.其骚体赋既继承屈赋的基本精神与表现风格,又显示出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雄浑等鲜明特点;既有对屈原的模拟与学习,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在明代的赋体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南朝骚体文学艺术上的新变,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激活的结果。此时期骚体的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其方式并非绝然的否定,而是继承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就形式体制而言,骚体与诗体、赋体紧密融合,形成了一种句式灵活、声韵流转、摇曳跌宕的特殊风格;就艺术表现而言,南朝骚体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声色的追求、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和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张衡所处的安顺之朝,士人们重新顾慕楚风,庄骚又有复兴之势.这一学术和文风的转变在张衡诗赋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其创作中所表现出对楚骚的因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骚怨精神的承继与改造,二是骚体比兴系统的模拟与传承,三是骚体句度结构的承袭与再创.  相似文献   

10.
骚体文学即楚辞体文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予词、戏曲等多种文体的相互关系,并涉及到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楚辞学学科视域与学科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六家词"因王先谦《诗馀偶钞》而得名,湘中六家词有向花间词风回归的趋势,词风柔婉艳冶;又在创作上与常州词派的理论遥相呼应,反映了一定社会内容。同时,六家词在风格上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或宗北宋,或宗南宋,或南北皆宗,未尽统一。尽管如此,湘中六家词人以其创作实绩促进晚清湖湘词坛的发展,并基本奠定了晚清湖湘词坛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2.
朝鲜朝建立之初至16世纪末主要诗人的汉诗创作,李胄、金净、朴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宗唐先驱。李胄像中国晚唐苦吟诗人一样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和大历诗人平淡清空的诗境传统,其诗歌多写羁愁离恨。金净在继承融合唐代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清新淡雅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以写景抒怀、酬答赠别为主。朴淳将盛唐王孟的淡远清新及中唐元白的平易浅切融于一已,诗风清新淡远,其抒怀写景之作尤佳。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在山水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山水景物诗,比之谢灵运、王维,风格独特,而其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其诗塑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世界.本文试就他的山水诗构建的人化自然世界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唐初时期,当大多数诗人追随梁、陈宫掖余风,沉溺于歌功颂德,应酬奉和之时,田园诗人王绩、民间诗人王梵志以平易率真,自然淳朴的诗风,拔于流俗之外,别具一格,为初唐的浮靡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为中国诗歌的通俗化以及唐诗异彩纷呈的艺术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绩和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诗人。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风相似,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个性心理、思想状况不同,从而在人生境界,隐逸、田园诗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就是王绩对陶渊明的新变。  相似文献   

16.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17.
白诗之"清"有与清淡派诗人相似的风格,同时也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之诗华藻其外而神骨自清.与清淡派诗人以淡致清迥然有别;清淡派诗人闲适而萎弱少骨,感情冷淡,李白之诗清而不弱,清而不冷,在清新之中注入了刚健雄厚的艺术因子.分析李白诗歌风格之"清"的独特之处,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清美诗歌风格的丰富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8.
这里以郁达夫与李商隐为个案,考察“五四”作家的旧诗创作对古代作家的承继关系,以探究异代诗人的诗性人生。一从诗艺的比较揭示千年一脉的悲剧精神.二人诗作的设色、结构、造境都呈现感伤的美学特质,不同在于郁诗以旷放排遣感伤,李诗以执着郁结感伤.二从政治态度的比较揭示人命运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二人都有政治热情,不同在于李希望跻身政治而不被接受;郁自疏于政治,却因国族危亡不得不与之产生瓜葛。三从性苦闷宣泄方式的比较揭示人格结构的多面性.李宣泄在诗歌中,突破诗庄词艳的分工;郁宣泄在小说中,身为“五四”先锋却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  相似文献   

19.
由于洪州禅的影响,唐代皎然等大历江南诗人的诗风与王孟诗派渐行渐远,他们注重作者的主观感受,形成“万象由心出”的风格,体现了向元和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