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在接受式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的意义解读往往是通过教参、教师灌输给学生的。文学文本阅读走进了一成不变的死胡同,无法满足学生不断成长的多样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3.
“教参”,是指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编委会,1985:156)。它的合理使用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对教学起到显而易见的帮助作用:节省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帮助教师理解教材,补充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但现在的教参越来越多,而且使用教参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课程几乎人手一本教参,使得教师大跌眼镜。有些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听讲和做笔记投入不够,流于应付,因为他们有教参,做作业也是照抄答案,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相当多的老师一直都在按照教参的要求教。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按教参一路讲来,其效果是少、慢、差、费。唯恐少讲、漏讲知识点,亦步亦趋之后的现状是我们自己的教学少了个性、少了灵动。教师和教参成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参成了教师手中的法宝。恰恰是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及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一中心抛到了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灌输为特征,学生只能消极地适应课程,这种以大纲、教材、教参为本的课程观束缚学生的发展。现代课程论视课程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于是提出了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在解读作品的策略上,由过去按照教参的“定论”强制灌输的“一元解读”到如今倡导的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曾民卫 《广东教育》2007,(12):76-77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阅读课教学,都是只注重对作家和作品的分析,普遍忽略读者(学生)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阅读对象.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单方面阐释作家创作背景、分析作品意思、提炼主题思想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学生、教师均被作品(教参)牵着鼻子走.阅读课要改革、创新,就必须让老师、学生摆脱教参,化被动为主动,而引入接受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就是强调学生的作用,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行之有效的阅读课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一、语文教师导读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读”未能为“写”起到多大作用。多年来,我们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练习题,并且强调,某某处是考试重点。于是,阅读教学成了习题演练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习题外,很少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课文中领略美感。在分析、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参的奴隶,教师做了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生跟着教师转,成了懒于思考的奴隶。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激情和创造性。教师要补充一些课外美文,就意味着完不成规…  相似文献   

9.
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是按照教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基础知识教授,很少会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根本不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恰当活动的组织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许多新教师视“教参”为法宝,他们备教案,实为抄“教参”。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拿着“教参”上讲台,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死板,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 “教参”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编写教参的目的“主要是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显而易见,“教参”并非教案。 就“课文说明”一栏而言,这是“教参”的主体部分,它是在帮助教师了解课文概貌的基础上,着重帮助教师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抓住特点。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按照怎样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教参”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来编写教案。另外,教学过程中问  相似文献   

11.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所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确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潜心揣摩,质疑问难,讨论争鸣。一句话,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是教师主宰着课堂。他们把教参上的东西滔滔不绝、一点不漏地向学生灌输,把一大堆别人的现成的甚至是陈旧的知识和观点塞满学生的头脑。学生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负、感情丰富的生命个体,他…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参考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科书编写,用于帮助和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用书,它是教材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了教参,会使教师如虎添翼,教学锦上添花;用不好教参,也会产生误导,使教师威信受损。教师怎样使用好教学参考书呢?笔的体验是要在“读、悟、联”三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如下两种倾向:一种是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十分明显,许多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篇章结构的分析上,错误地认为只有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每讲一篇课文,教师除了要把教参上的所有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还要把相关的知识也统统讲出来,教师宁愿把时间全用在讲授上,也不愿拿出时间让学生自读;还有一种倾向是不少教师注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轻视学生自读自悟。所谓“带着问题读”,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备课六忌一忌照搬教参。教参为教师授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教参上的知识未必都是授课所需要的。一节好课往往还要求教师能博采众长,并有自己的独到发现。二忌只备课文。好教师备课不只是盯在课文内容上,还应把着眼点放在备学生上。心中有学生,才能适当剪裁,...  相似文献   

15.
文以载道,语文课上,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方面知识的同时,很注重道的讲解。学生也很配合,并心悦诚服地接纳这样的道,从而将自己的身心都规范到这种道上来。这种道,往往是教参编写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自身的体验与价值判定剖析得出,是被师生奉为经典的道,这种道的灌输,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的创造能力的大小与一个国家的强盛紧密相关,现在的少年儿童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长大以后有能力肩负起国家的重任。教师如果把知识按照教参的要求灌输给学生,这样会压抑学生的智能,促使他们懒惰,将来又如何立足于社会,如何来建设好伟大的祖国呢?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我在教《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时,在上课前,我出示一道讨论题:要给试管里的水加热,需要哪些实验?请同学们分组做好准备。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17.
邓东 《师道》2007,(2):22-23
综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其授课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最终接受教师或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水平低的照本宣科,直接灌输,枯燥乏味;水平高的想方设法,设局诱导,请君入瓮。于是,大多数学生“慢慢地被淹没在一种新的‘文化沉默’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李良玉 《考试周刊》2010,(17):58-58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或暗示或引导,希望学生的理解能与某一观点(往往是教参)相吻合,而学生都“冥顽不灵”。在尴尬无奈中,教师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其标准答案往往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这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相似文献   

19.
“教参”顾名思意,是教学的参考资料,是对教课书起辅助作用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参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束缚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本文对语文教参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一些看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有自己体到的情感才会真正让人心动。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参一的标准宣讲、灌输,而不能使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那么这种教学无疑是令人生厌的。教师可以调动各种段来营造情境,让学生入境,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即人们常说“触景生情”。例如:通过生的朗读、动情的表演、多媒体的演示等手段,但这些手只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表层感受,不能深刻地作用于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应该在深入把握教材所蕴涵的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出贴近学生体验教学环节,使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