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访,搜集寻访的意思.涉及到记者、受访者及双方之间的沟通三大方面.本质上,采访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双方互动,目的是为了完成记者既定采访目标. 记者在整个采访活动中是一个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以及同被采访者交流时获得具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行为主体.记者的采访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受访者是千差万别的,而记者本身也是个性各异.  相似文献   

2.
叶辉 《新闻实践》2009,(2):72-74
半壁江山,这是报社历来对驻各省记者的称誉.支撑着这半壁江山的记者,或孤身一人,或三两人为伍,承担着报社交给的任务,一个个身手不凡,堪称优秀.他们个性各具,色彩缤纷,甚是可爱. 2006年10月25日,作为地方记者的一员,我去北京报社总部公干,出版社社长Z设宴款待.没想到消息走漏,总编辑闻讯欣然加盟,作陪的还有记者部主任S.  相似文献   

3.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风格"一词指的是作者某种与众不同的写作个性(包括思想个性,语言个性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等)在作品中的稳定而鲜明的体现.在当代中国一些知名记者的作品中,就显示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一名记者,只要有比较独特的整体风格或语言修辞风格,即便作品不署名,读者也能看出是谁所写的.这就是说,新闻作品不但可以形成风格,而且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个人风格.南香红就是这样的一位记者.  相似文献   

4.
奥运会是媒体比拼"盛会",但国内地方媒体采访空间有限.<武汉晚报>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成立"百人采访团",吸纳奥运志愿者、有奥运门票的观众,以及其他能够零距离服务奥运的人士,作为"临时记者"加入奥运报道,把新闻触角伸向奥运会每个角落,独家报道不断,体现版面个性.  相似文献   

5.
通讯要写出情意不容易,要写出个性与风格更不易。最近读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女士写的《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送张乐平先生》(刊于10月7日《解放日报》)深觉它就是这样一篇好通讯。如我记得不错的话,赵女士似乎是专门报道文艺文化界人士的记者。她的很多报道写得很有特点,给人留下不少美好的印象,而现在摆在我案前的此篇那就更为突出。是人总有个性,报道要写出个性才为可贵。张乐平——三毛之父,其人并不陌生。在此送别之际,如何既写出人们心中的情意,又写出人物的个性是要费一番斟酌的。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显然抓住了一个贯穿全篇的“酒”字与“送”字进行开掘,结果写得很富情意与个性。酒,想不到是陪伴张乐平一生的爱好之物。酒中有情思有灵感,正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玉和临行喝妈一  相似文献   

6.
新闻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过程,记者个性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有个性的记者一定是与他(她)的新闻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新闻报道要搞得各具特色,决不是以泯灭记者的个性特色为前提和代价的。在这一点上,任何怀疑与动摇都是不必要的,从提高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发现、报道各种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变动,而且还要尽量避免报道雷同化,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只有如此,媒体才能确保在新闻界的稳定地位。个性或者只属于我“这一个”的特有风格,是媒体赢得受众市场的关键因索。试看现在那些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报纸,大都拥有一个较庞大而忠实的读者群,而且它还不断吸引着人们加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是个让人羡慕、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记者是舆论喉舌、是无冕之王、工作自由、生活光鲜……但真正做了记者的人才知道,无限风光背后,有不为人知的尴尬、辛酸.  相似文献   

9.
殷陆君 《传媒》2015,(21):25-27
笔者心中一直有一种记者情结,从事工作也一直与之有缘.小时候很想当记者,工作后参与地方新闻宣传管理10年,后来当了12年中央新闻单位记者,现在的工作又是服务全国新闻记者.管新闻、做新闻、服务新闻,相当于把新闻宣传的流程走了一遍.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方方面面,想自己、看别人,更加体验到记者的内外环境之复杂,更多感受到记者的酸甜苦辣之不易,也更深地领悟到记者的情怀情趣之重要.记者是人,但确实有许多与常人不一样的东西.新闻工作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是也有其独到的职业特色.一篇消息,传递党的好政策,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群众更有喜地欢天;一篇通讯,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好人好事让人感天动地,坏人恶行让人痛恨连连;一篇评论,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弘扬正声正气正能,针砭时弊让人痛让人痒出汗浑身发粘;一篇舆论监督稿件,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为冤屈者叫屈鸣冤,让苦难者解气申冤.  相似文献   

10.
一、档案是人生的指纹   指纹档案,也称为手印档案.指纹档案是每个人所持有的生物信息,它拥有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变化的特性,也是档案的唯一性.每个人都有其个性,档案就是每个人个性的凭证.……  相似文献   

11.
一、档案是人生的指纹   指纹档案,也称为手印档案.指纹档案是每个人所持有的生物信息,它拥有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变化的特性,也是档案的唯一性.每个人都有其个性,档案就是每个人个性的凭证.……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难,当有个性的记者更难,这是我最近看了赵瑜写的报告文学《兵败汉城》后的一点体会。此报告文学有不少文字描写了中国记者在汉城的一些情况,有不少值得反思、深思之处。比如作者采访中国青年报体育记者毕熙东,这位挺有成绩的记者对同行  相似文献   

13.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今天要说的这个题目,是以改进我们今年报纸宣传,加强记者队伍建设为背景,是从这里想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说是引发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记者应当要有自己的拿手戏。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记者有条件、有必要、也有能力唱出自己的拿手戏。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报纸宣传水平、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记者的“拿手戏”? 拿手戏是个日常用语,实际是个形象说法。就是指记者在这个职业上所表现的风格、个性。是一个记者在采写的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独到的、娴熟的、高于别人的某个方面的优势,或者某种技巧手段。记者是这样,从事其他行业领域的人也都有不同的“拿手戏”。  相似文献   

15.
一位曾为普利策写过传记的记者说:“普利策也许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报纸在强敌如林的报业市场上独树一帜,也同样因为他那尖刻偏激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汪伟 《青年记者》2012,(15):29-31
1991年以来,每当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就循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从那时起,媒体就将总理记者招待会视为观察中国总理个性和工作风格的绝好机会.2003年,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第一个提问的记者要求他评价前任的工作,而第二个问题就直白地要求他评价自己的个性,并拿他和前任做了比较.2012年,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这个场合时,记者再次要求他评价自己.  相似文献   

17.
贫困山区找“富矿”———记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李青许琨一说起李青,曾一同当驻站记者的同行这样评价他:李青就像一团火,记者站有了他,报道就搞得红红火火。这个评价反映了他的个性。李青是宁夏日报社主任记者,政文部副主任。未到过宁夏西海固山区的人,难以想象那里...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摄影中,人物是主要表现对象。怎样将新闻人物拍得生动传神,是记者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在国内的报纸上,好的新闻人物照并不多见,感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照片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照片没有摄出人物个性,没有反映出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那...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诗意城市     
一本书、一套书,犹如一个个具体的人物,须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不可能给人留下印象.没有个性的书也一样.要不,弄得人云亦云,看起来全都似曾相识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