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鸽《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相似文献   

2.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水是“羲皇故里,”伏羲文化资源丰富,从大处着眼,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羲皇故里”、卦台山和伏羲庙、秦安和甘谷伏羲遗迹、女娲庙、伏羲女娲传说。就旅游角度而言,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属人文旅游资源,既有伏羲庙等文物古迹,又有伏羲祭典等节庆习俗,还有大量的伏羲女娲传说,具备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综合性特质,古远博大,神秘神圣,特色鲜明。对这样一种稀缺资源应该悉心保护、深入研究,抓住亮点着力开发,使之为天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水地名的源起 ,大致有白龙出湖、湖水不变、石臼恒水、神雨成湖、天河注水、汉水之源等六种说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天水地名的正式命定 ,是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探究当时的历史资料发现 ,天水这一地名 ,既浓缩着秦始皇“水德之始”的五德政治理论 ,又包含着伏羲地六为水的河图之说 ,还与秦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极大的神话传说。它同梁祝故事、孟姜女故事和《白蛇传》合称中国四大传说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封建婚姻的。他们勇敢反抗天帝与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阻挠,大胆追求爱情及个性解放,甚至在被天河隔断之后仍然矢志不渝,最终感动天帝,得以七夕鹊桥相会。在故事中,牛郎织女是个性觉醒,勇敢追求爱情,大胆反抗王权势力的反封建斗士形象,这已成一种较为通行的主题模式。但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通过对一些流传于民间,较少经过文人加工的民间故事的研究及古籍的发掘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反封建主题的牛郎织女故事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最初形态。今天形成的这个主题模式,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口头流传及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本文将通过对牛郎织女故事最初形态的主题面貌的综合考察,来阐述这一故事的主题演变。以求得对这个故事的原始形态和后来完成成形态的深入了解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骊山的由来     
临潼的骊山,壮丽翠秀,甲于关中,至今仍吸引着远方的游人。然而人们可曾想过:骊山的来历,还同女娲氏的故事有些联系哩! 传说女娲“炼石补天”以后,从“中皇山之原”,骑着一匹雄伟嘶鸣的骊马,飞驰而去,“继兴于丽”。她替人类做完了所能做的一切,在丽永世休息了。她的坐骑化成了骊山。后人为纪念这位“以劳定国,能捍大患,而又为丽肇始”的女英雄,“立祠于骊山祀之”,望她“与丽终始”。现在,在“北眺城邑如画”的骊山第二峰,仍矗立着一座叫老母殿的祠宇,就是女娲祠。这个瑰丽奇妙的神话,正印证了一些古籍的记载。古书上说,骊山地方,殷有“丽”,周有“骊戎”,秦为“骊邑”。说明这里的先民,是一个叫做“丽”或“骊戎”的  相似文献   

7.
陇右地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甘谷县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葬发掘中秦早期文物不断出土,推动秦早期文学研究高潮跌起。将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和《诗经·秦风》进行互证研究可以看出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尚武特质、发达的礼乐文化和突出的华戎交汇特色。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与木匠有关的散体叙事文学.有学者将其文类归入故事.或在论述时出现了传说和故事相混的现象。这些散体叙事明显具有传说的性质,可以分为巫术传说.“地方性知识”和木匠生活史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各有其文化功能,而且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起源故事在产生初期为民众解答某些自然现象或事物何以如此的原因,是民间文学中一种十分常见的文体,广泛地存在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可归为解释性口头神话和解释性传说两类。此类故事按照诗性智慧产生而来的思维逻辑,经历了由“信以为真”到“以假为真”的虚构观念转变。故事中包含的原因与结果,与符号学中能指、所指的对应关系类似。而停留于此只能获得表层故事信息,无法抵达深层次的故事意义与价值。引入利奇的符号内外对应法和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后,故事的深层意义得以进一步阐释。故事之意不在于传递知识,而在于传递道理、激发想象与美。价值内核并非佐证“真”,而是追询“善”与“美”。价值类型由原初的实用性认识价值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性审美价值转变。  相似文献   

10.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祖,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也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对于黄帝部落最早的发祥地,多数学者认为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的黄土高原的溪谷中.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在甘肃天水.因为天水有一条河叫轩辕谷。而轩辕谷、轩辕溪、轩辕窑、三皇沟、羌水这些与黄帝事迹有联系的地名,均在今天水清水县境内,所以称清水县为“轩辕故里”是比较平实稳妥的。关于黄帝的祭祀.在中国各地并不一致.各地祭祀的节期互有差别。清水县选择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与九月九日作为民祭与公祭黄帝轩辕氏的节会.自有其深刻的内涵存在。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学习了《牛郎织女》一课,知道了《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我国有四大民间故事。除了《牛郎织女》,其他三部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芳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据说,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带着这部影片前往日内瓦,他说梁祝传说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随后,“梁祝传说”这个经典故事,伴随着悠扬婉转的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讲东晋时期,富家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与梁山伯…  相似文献   

12.
邽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县之一。检索历史文献,关于邽县故城的位置,有六种(类)不同的记载。除《水经注》记载的今天水市区内的邽县故城外,其余诸说均误。邽县得名于邽山。邽山西起今天水市区西北20公里的凤凰山,东南至今天水市区北边的营房梁,北至渭河,南至罗峪河。邽县原为邽山东南脚下(今天水市区)的邽戎邑。考古资料亦证明春秋早期今天水市区内可能有城邑存在。结合历史地貌调查和考古资料分析,初步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上封故城”大约在今天水市区耤河以北、弥陀寺巷——仁和里——尚义巷一线(北魏罗峪河故道)以东、邽山以南,它可能就是秦国邽县故城。  相似文献   

13.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林光宫在云阳,即今陕西淳化西北,为秦始皇所修。汉武帝在与匈奴贵族的斗争中,为了坐阵指挥,对秦林光宫加以增筑扩建,成为高大雄伟的甘泉宫。云阳是秦直道的终点,虽在陕西省中部,却北距匈奴族活动的大草原不远,是一处军事要隘;加之这一带山高气爽,风景秀丽,也是处上好的避暑胜地。每年盛夏,汉武帝随带功臣侍从,簇拥宫娥才妃,去甘泉宫纳凉消暑。武帝常在此避暑,人们大概就以此而称此地为“凉武帝村”。史籍中关于汉武帝到甘泉宫的记载很多。现在凉武帝村周围,还有许多村名与此有关。如传说为汉武帝驻扎部队的“营坊坡村”,习武赛马的“亮马台村”,御用花园  相似文献   

15.
秦汉均都关中,加之移民,关中-天水地区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为解决日益增加人口的粮食供应,秦汉政府修建了为数不少的水利工程,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屯田,使农业逐步取代畜牧业,因而植被不断萎缩。同时,秦汉时期战争中的“伐山开道”,城邸等土木建设等行为使森林不断被蚕食,甚至到了远山。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总体规模不大,以及人工苑囿、池沼等建设,植树、定时禁伐禁焚等措施有意无意地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为有限,生态环境变迁总体上呈温和状态。  相似文献   

16.
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精神特质,保北在其发源与流传上独树一帜。古史传说时代,黄帝“合符釜山”,开中华礼乐文化之源头,为慷慨悲歌文化形成奠基。秦统一背景下,“易水诀别”成为慷慨悲歌文化的最强音。中古时期,范阳祖氏、卢氏背井离乡,以“中流击楫”“考礼定乐”传承故土的慷慨悲歌之风。宋辽金以降,今保北成为民族碰撞交往的前沿,“慷慨”“雄劲”的北族民风促成北曲、杂剧、河北梆子、音乐会等曲艺形成,以高于生活的形式传承慷慨悲歌之风。东汉以降,中山、赵地社会文化特质经历由“弹弦跕躧”向“多慷慨尚义节”转变,保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日后深入研究。保北慷慨悲歌文化流韵深远,形式丰富,在燕赵文化特质形成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值得学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阅读》2005,(3)
沈从文生命中的湘西,女作家彭学军出生长大的地方,别样的土地,别样的童年,别样的故事———透着灵性的娇艳的油纸伞,如被花妖依附了的最后一棵桃树,年年岁岁歌吟不止的老水车,踏雪逶迤而去的红花轿,清流上别致拙朴的吊脚楼。而生活在这里的男孩女孩们,又会有着怎样的笑颜、忧伤和梦想呢?这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少年小说集,唯美、隽永、诡秘、如诗如画……在远离城市的一座小村子旁,有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小山,村里人叫它鬼门山,因为传说它会闹鬼,他们都不敢靠近这座小山。三年级的男孩“我”却爱极了这座小山,“我”发现那里居住着一种传说中的…  相似文献   

18.
“双美一夫”模式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常见的模式之一。它的原型可远溯到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双美一夫”故事在元明清文学中大量涌现,影响较大的《琵琶记》、《儿女英雄传》就产生于此时,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双美一夫”故事渗透着很强的男权意识,它们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文人们用男权话语建构起来的一个个情爱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寒夜》讲述抗战中“家破人亡”的故事。战争、社会黑暗、家庭内部新旧伦理的矛盾合成了故事的叙述动力。这一叙述中的国、家与知识者个人间的张力关系的展示,是在五四文学基础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