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部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主要是重科研成果评定,轻教学质量考核;重科研成果数量要求,轻成果质量评价;重科研成果要求,轻学风教育;学术道德失范等。究其原因,其中就包括对教学与科研地位缺乏正确认知,不能根据学校定位的差别确立相应的评审规则等。据此,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职称晋升机制,更好发挥职称评审的价值导向功能;要建立平行对等的学术教授、高级讲师职称制度,施行区别化的分类管理;要建立完善的职称评聘分离制度,激发教师持久的发展动力;要建立"自律""他律"相结合的职称评审制约制度,营造健康的职称评审环境。  相似文献   

2.
张泽芳 《考试周刊》2014,(52):15-16
职称评审制度是目前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手段,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涉及教师的福利、待遇、考核和聘用,受到教师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等级设置不够合理、晋升岗位职数有限、评价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统一职务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和实施评聘衔接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职称评审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重科研轻教学,而是科研成果评审存在严重的问题,让没有科研水平的人通过假冒伪劣科研成果获得职称晋升机会,严重影响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只有通过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评审制度的完善,才能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从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但对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的核心是职称晋升。调查表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中的教授比例极低,而讲师比例很高,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非常困难。原因在于高校的绩效管理取向与思政课教师职业特殊性的矛盾、高校职称评审中的科研偏好与思政课教师以教学为主的矛盾、高校科研评价导向与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整体偏弱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汪长明 《职教通讯》2016,(11):56-58
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分析入手,寻求科学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体系。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应该包括:建立分类管理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体系;建立教学业绩与成效考核首位的评聘标准,增加课程教学改革及绩效的评聘指标;建立新的教师科研和学术成果评价指标;建立常规性的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制度;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职称评审体系,加强聘用期的管理和建立新的人事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采取的是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学秩序,污染了学术环境,抑制了创造力。尽管改革呼声不绝于耳,这种制度的基本内核却岿然不动。低效和长期存续构成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悖论。这种悖论得以可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共享的认知系统、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制度非中性、外部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制度调研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回顾我国职称制度发展历程、调研部分地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与职务聘任两种制度的内涵和异同,提出将职称资格评审与职务聘任分离,发挥职称评审的人才评价与激励作用,完善职务聘任的岗位系统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职称评审机制改革有实际意义。本文以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依然存在着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刚性指标、对工作的实际水平关注度不够、评审过程存在人为因素等问题,并为完善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寻求对策与建议,可以进行诸如注重科研与教学实绩考核、强化评审公示制等,以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职称评审是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评价制度。教师在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时有发生。文章以教师在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阐释教师与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之间是一种"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教师在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及成因,为中小学职称评审政策有效执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高校单一学缘结构、官本位等影响,部分地区高校职称评审的异化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应从诚信学术人格、评审体系、评审监督等方面来规范高校职称评审。  相似文献   

11.
<正>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可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暂行办法》提出,高校按照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校级评审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评审  相似文献   

12.
省级高职系统层面职称评定政策对院校个体的教师职称制度具有直接影响力。文章选取全国各高职系统最新政策文本,围绕高职个性特色、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等指标及评价模式与权力关系,分析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标准的特点与问题。研究表明:评价标准中高职职业性特色突显,但部分指标与本科趋同;任职条件差异较大,缺乏相对统一的职务标准;院校个体的职称评审自主权正不断扩大,但这也会造成教师队伍的分化。建议制订国家高职教师职务标准,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教师培训交流机制,优化配置教师职称评审权力。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的核心要素,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采用Nvivo12.0软件编码统计分析了32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通过类属分析方法对相关文本资料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评价要素可聚类为十一个维度,能够概括为“资历资格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及师德师风的要求”“育人及教学工作表现”“科研及专业工作表现”“教学管理及科研管理工作表现”等。通过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标准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路径;获取标志性成果是教师职称晋升的“硬通货”;教学工作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核心要素;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的格局;管理资历对教师职称晋升具有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刚性指标、对工作的实际水平关注度不够、评审人为弹性区间较大等弊端,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极为不利。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深化职称评审机制改革有实际意义.可以进行诸如注重科研与教学实绩考核、实行评审论文答辩、强化评审公示制等方面的尝试,以促进职称评审机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价可以消除单一的评价标准对教师职称评审带来的弊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专业教师的类型以及教师业绩成果的侧重方向,将高校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教并重型、科研为主型、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5种类型。分类评价体系可以根据学校需求、教师定位,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低于全国高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水平.其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评价标准重视学术价值而轻视经济应用价值,高校的业绩考核标准和职称评审条件都不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要树立科研与转化并重的观念,适当调整职称评审条件和业绩考核标准,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到学校,各省(自治区)具体的执行情况是:下放时间有早有晚、下放范围有宽有窄、下放权限有大有小、下放内容有多有少。地方高校在自主评审中存在管理能力不足、评审程序不公平、评审标准不科学、人情严重等问题。为承接好职称评审权的下放,高校要提高治理能力、保证程序公平、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一直是以"评聘结合"为主,而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建立"评聘分离"的职称评审与聘任模式,将会对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这就需要重新构建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专门的教师职称评价机构,在高校内部实现聘任制,彻底实现职称评审与聘任的分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都逐渐认识到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此通过调查河北省众多高校的大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当前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改革的措施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科研能力欠缺、职业倦怠明显、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满意度不高、信息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包括缺乏系统的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培训体系、职称评审机制对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制约、自身职业发展动力不足、自身观念落后陈旧等。从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视角来科学规划教师评价与职称评审体系,开展针对英语教师的特色校本培训,从认知、情感、行为、意志层面,培养教师的个人品质,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