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荔 《新闻世界》2011,(8):120-121
作为网络传播最新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形式,微博通过发现与分享这两个基本的传播态势,以其自身开放的交流平台、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和推动公民社会建立的潜质,对公共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推动了公共事件的发展。本文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这一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是目前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态势,伴随网络传播受众的普及化、涉及领域的深入化与实现手段的多样化,借助网络传播平台,传媒领域迅速形成了基于新闻传播的各类网站,并逐步沉淀了一批"品牌"新闻站点,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核心声音之一。  相似文献   

3.
郑珮 《新闻知识》2012,(8):55-57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平台,在赋予普通人话语权方面具有比传统媒体明显的优势。许多学者看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都对其推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表示乐观。本文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入手,结合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叙述,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多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走进了web2.0时代,基于web2.0网络上不断涌现了博客、社会网络、播客等由公众进行内容传播的草根媒体,草根媒体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条件和环境。本文通过对web2.0下草根媒体的情况来分析其公共领域的形成以及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空间的特质出发分析了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同时分析网络公共领域中话语权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网络公共领域里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将成为公共意见形成过程中话语权的掌握者。  相似文献   

8.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9.
赵容鑫 《新闻前哨》2022,(14):29-30
自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概念以来,这一话语交流空间便借助各类媒介形式不断发展。2013年以来,随着新媒体普及,公民参与网络公共领域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对2013年至2020年的网络公共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整合为以下三类进行简述:对现有网络公共领域提出治理意见;对现存的具有公共领域属性平台的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传播内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舆论,作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反应机制,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弊端?网络能否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本文从协同学视角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探讨,指出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的前景进行透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余玉 《声屏世界》2014,(5):64-66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是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传媒扮演了公共领域的建构者的角色,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中与公共领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态是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番禺垃圾焚烧选址事件(以下简称番禺事件)为个案,重点分析公众、媒体、政府如何通过共同参与这场环保"公共议题",形成一种"互动"的传播模式,并对三重参与主体在参与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探讨性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楼宁  辛忠  刘飞 《今传媒》2010,(11):104-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表言论,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在言论聚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范跑跑事件、绿坝事件等,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体现出网络在建构虚拟公共领域方面的可能性。本文以"绿坝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琰 《新闻爱好者》2011,(20):88-8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敏 《东南传播》2010,(4):49-50
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场中发展起来的。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网络由于其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隐匿性、即时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在印刷媒介广电媒介受国家公共权威领域影响逐渐失去公共性本质之后公共领域走向衰落的一个新转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的外在表现机制以及网络对公共领域内在价值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窦钢洪 《东南传播》2010,(10):128-13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已经展现出"强势媒体"的势头,广播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不过,广播线性的、听觉文本的传播属性却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发挥出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南平广播电台对"6·14"延平山体滑坡的报道为例,着重探讨地方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都成 《新闻世界》2012,(3):70-71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热词的高频率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也引出了一种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全新载体,即"词媒体"。网络造词的语言特性使"词媒体"有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领域,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语域的相关概念,分析"词媒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自媒体缔造的场域兼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特征,由于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民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各种思想能够迅速传播,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受到传统媒体不断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存在议程设置,而且发言权并非属于所有人;同时消费社会的文化也促使网络自媒体严重商业化,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利用这个场域更多是进行私人交往和娱乐;加之不断变化外部环境,都在弱化该场域公共领域特质。建构网络自媒体公共领域,亟须公共理性的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佳机遇,加快了信息多元传播网络的形成,使得公共领域逐步扩大。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信息技术构建对组织传播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可以进一步规范和约束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