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自行车运动员下肢肌肉sEMG特征及与输出功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实验法,对运动员60 s全力蹬踏自行车下肢肌肉sEMG变化特征及与输出功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和疲劳的加深,各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MF逐渐减小,MF与平均功率之间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性水平,提示其可作为评价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疲劳程度的指标.60 s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后运动员股直肌和腓肠肌外侧肌肉MF值下降均特别明显,提示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疲劳程度较深,可将其作为重点训练的肌群.  相似文献   

2.
坡道骑行对发展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不同坡道结合齿轮比率的变化方式进行训练,提高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膝关节股四头肌与绳肌肌力的功能。用Cybex-600型等速测力系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3个月的坡道骑行训练对受试者股四头肌和绳肌肌力在4种不同速度的测试中,PT和TW值均有显著提高。提高幅度随速度的增高呈上升趋,300°/s时提高最显著。坡道骑行是一种自然型负荷训练,能使运动员在专项训练的自然情况下有效提高专项力量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振动与非振动力量练习时肌电图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芬兰的MuscleTesterME3000P8肌电图仪和MegaWin软件系统,让受试者在振动和非振动条件下,分别以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不同方式的进行屈肘练习,练习时施加不同的负荷,通过对受试者的肱二头肌、屈腕肌和对抗肌肱三头肌、伸腕肌的肌电图测试。结果表明,当负荷与肌肉收缩的方式相同时,振动条件下主动肌的肌电IEMG/s值都比非振动时大,而动力性收缩时,振动轻负荷与非振动重负荷时IEMG/s值相差不大。这说明,在振动条件下进行力量训练,能够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收缩,提高肌肉的兴奋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优秀武术运动员无氧运动强度时肌电信号特征及其与血乳酸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为12名一级武术运动员和12名二级武术运动员。研究方法:肌电指标测试:两组受试对象负重体重的7.5%,在功率自行车上持续运动60s后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30s内肌电指标MPF、MF和IEMG;血乳酸测试:采集运动中(20s一次)和运动后3min内的血乳酸浓度。结论:两组受试对象的MPF和MF均呈线性下降,但是对照组下降的斜率始终大于试验组,表明对照组比试验组更容易疲劳;IEMG呈线性上升,随着时间的延长,斜率加大,并且试验组斜率始终大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肌纤维的募集能力要强于对照组;各肌电图指标与血乳酸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但是血乳酸的积累并不是引起肌电图指标变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行车运动时股四头肌肌电图指标与功率输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运动训练对股四头肌sEMG指标与输出功率的影响,对52人次健康受试者测试30 s全力蹬踏自行车过程中的功率输出和MegaWin记录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变化。结果提示前5 s的单谱肌电图指标和后5 s单谱和平均谱与相对最大功率相关程度可反映训练水平,后5 s的单谱肌电图指标反映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6.
一、训练的专门性 通过训练可以发展耐力。训练方式应尽可能地与专项运动或重大比赛的情况类似,比如:自行车运动员应练习骑自行车、赛跑运动员应训练跑、划船运动员应练习划船、游泳运动员应练习游泳。训练导致体内产生的变化发生在两个部位,第一是心血管系统,第二是受到专门训练的肌肉。不管我们从事什么类型的运动,心  相似文献   

7.
篮球运动员跳投肌电及足底压力的同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辽宁青年男篮和沈阳体育学院男篮为研究对象,采用8 通道ME6000 型肌电测量仪、Foot- scan insole 足底压力测量仪和运动录像,对运 动员跳投时腹背及下肢肌的IEMG、肌肉做功负荷百分比、肌肉的激活顺序以及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肌肉在跳投的不 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IEMG、RMS 存在差异;腹直肌的做功/ 负荷百分比相对于其他的肌肉较低;不同位置队员跳 投时各肌肉被激活的顺序不同;跳投蹬地阶段足底压力中心基本在一条直线上移动,且变化比较均匀,波动比较小。建立了篮球运动员跳投过程 中肌电信号和足底压力曲线的同步测量模型,以此加深教练员对跳投运动规律的认识,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跳投训练。  相似文献   

8.
对女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45 s全力冲刺骑行进行下肢运动学分析,探讨不同水平运动员速度能力的特点,筛选可评价下肢踏蹬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使用三维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及SRM自行车测功仪,采集上海自行车队4名女子短距离运动员场地车滚筒练习台上45 s全力冲刺骑行中的下肢运动学参数和踏频。结果表明,钟××速度能力较好,45 s全力冲刺骑行各阶段平均速度较高,但下肢踏蹬"圆滑度"还需进一步提高;顾××和姚××后程速度下降明显,速度耐力明显不足。在全力冲刺骑行后期,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钟××)踝关节活动度下降明显小于运动水平较低的运动员(顾××和姚××),提示踝关节活动度下降是影响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观察自行车运动员低氧下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饱和度的变化,探索可靠、有效,无创的评价肌肉疲劳指标.方法:连续监测15名自行车运动员常氧和急性低氧环境下递增负荷运动时心肺系统和肌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1)低氧条件下,由开始运动到75%最大功率,△[HbO2]降低、△[HHb]增高;由75%至100%最大功率时,△[HbO2]保持不变,△[HHb]和△[THb]增加.但在4个不同功率等级下低氧△[HbO2]均高于常氧值,△[HHb]存50%、75%和100%最大功率时均低于常氧对应值;(2)运动员在低氧运动时,无氧阈(VT)和最大摄氧量(VO2max)出现时对应的心率、气体代谢、血氧饱和度(SpO2)和功率都出现降低;其中VT和VO2max/对应的VO2、VE/VO2、VE/VCO2和SpO2都低于常氧运动时的值.结论:(1)自行车运动员低氧运动时相对强度增大,而低氧通气反应显著高于常氧水平.提示提高自行车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和/或比赛时的低氧通气反应有利于提高其有氧能力;(2)低氧运动时△[HbO2]显著高于常氧值,△[HHb]显著低于常氧值,说明肌氧饱和度是反映肌肉疲劳程度的敏感指标,可考虑将其作为监控和评价白行车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场地自行车不同传动比下大强度骑行过程中功率、频率变化进行测评,分析传统疲劳指数、频率指数和净疲劳指数在疲劳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名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分别使用50:12和50:13两种传动比进行两次200m俯冲骑行测试,使用SRM自行车专用功率记录仪采集骑行全程的功率和踏蹬频率,分别计算传统疲劳指数、频率指数和净疲劳指数。结果:运动员完成200m俯冲骑行到达终点前30s过程中,功率、频率前7s同时逐渐增加,8-11s功率增加但频率维持原来水平,功率在12-15s左右达到最大,此时频率约为130rpm左右,随后可见频率仍在增加,但功率逐步降低。场地自行车大坡俯冲骑行过程中,传统疲劳指数明显高于净疲劳指数,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来自与是否将频率变化包括在内。结论:净疲劳指数较传统疲劳指数更好地反映了场地自行车骑行中的功率-频率关系,并能描述不同速度下的疲劳程度。运动员可以通过适度增加传动比,降低频率来提高200m计时赛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以辽宁青年男篮和沈阳体育学院男篮为研究对象,采用8通道ME6000型肌电测量仪、Footscaninsole足底压力测量仪,对不同水平运动员跳投时核心区肌肉的IEMG、肌肉做功负荷百分比、肌肉的激活顺序以及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IEGM随着运动员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这是长期运动训练使机能节省化的表现。省队运动员肌肉的做功/负荷百分比具有一定的均衡性,是注重核心区肌肉训练的结果。不同水平运动员跳投时肌肉激活顺序不同,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神经调节肌肉运动的模式越成熟,核心区肌肉可以将下肢蹬地、伸髋的力量有效的传递到上肢。省队的足底压力波形是一个光滑的波峰曲线,说明省队控制身体稳定性的能力比院队运动员的能力强.不同水平运动员垂直方向受力值与体重值的比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核心区良好的肌肉力量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适应,提高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应重视核心区肌肉的力量训练,以此来加强跳投时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用力,增加腾空的稳定性,以此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相似文献   

12.
女子抓举技术动作的肌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肌电测试仪对江苏省女子举重队现役队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分析,选取8块在抓举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浅层骨骼肌在抓举过程做同步肌电测量。运用相关软件得出8名运动员在3个不同重量的抓举全过程中8块骨骼肌的积分肌电值,得出三角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肌肉疲劳时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的变化规律,以10名健康男子为对象,采用随意性最大的肌肉收缩(V组)和电刺激诱发肌肉收缩(E组)的两种运动形式,对足背屈运动引起胫骨前肌疲劳时的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图(sEMG)和诱发肌电图(evoked EMG)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V组和E组的sEMG积分值和平均频率均出现了降低的趋势,而且E组的变化较为明显;(2)E组的胫骨前肌(主动肌)Mmax和H/Mmax明显降低下,比目鱼肌(拮抗肌)Mmax和H/Mmax在胫骨前肌疲劳后则无明显变化;(3)V组胫骨前肌与比目鱼肌的H/Mmax在疲劳发生后均表现出显著低下,但二者的Mmax却无明显变化。结论:肌疲劳时不但主动肌脊髓运动神经元受到了抑制,拮抗肌脊髓运动神经元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但由于肌肉收缩方式不同而上述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高速摄影、表面肌电图(sEMG)测量以及等速肌力测试等方法对12名体育专业男生进行研究,获取踝关节主要屈伸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等速肌力与sEMG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用sEMG来直接评价肌肉用力情况时需进行标准化的必要性及最佳标准化方式。结果表明:相同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力矩值与平均振幅(MA)的变化趋势呈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在0.6以上;不同收缩形式、不同收缩速度下,均方根振幅(RMS)、积分肌电(iEMG)值会随着收缩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跳深动作下肢肌肉sEMG标准化后的值与跳深腾起速度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准化后以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VIC)的标准化值与跳深腾起速度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扬丹 《体育与科学》2000,21(5):27-28,35
本研究比较了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正MG信号时域和频域指标变化的特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发现:(1)频域指标在肌肉疲劳过程中均呈明显的直线递减型变化,而时域指标的变化则有较大的变异;(2)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不受受试者皮下脂肪厚度和肢体围度的影响,而时域指标则易受影响;(3)频域指标时间序列曲线的斜率与负荷持续时间明显相关,而时域指标的相关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sEMG频域指标反映肌肉疲劳的效果优于时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出拳击打环节相关肌群的sEMG特征及其相应的运动学变化,为拳击专项力量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表面肌电和三维红外高速摄像系统同步测试方法,采集6名高水平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出拳击打环节表面肌电和运动学的相关数据.结果:1)出拳击打环节,肌肉活动顺序为:腓肠肌→股二头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肱二头肌长头→肱桡肌.2)击打过程中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肉在相应时间位置上出现明显的预激活和共收缩现象.3)肌肉做功百分比排序为: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肱桡肌>肱二头肌长头,aEMG计算结果与肌肉做功百分比保持相一致的趋势.4)肩关节、上臂环节质心和拳心速度的峰值在击打过程中呈现次序性.结论:拳击后直拳出拳击打环节所选肌肉活动呈现从下肢向上肢激活的次序性.击打过程中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肉在相应时间位置上出现的预激活和共收缩现象可能是反映运动员技术水平和特点的指标.在肌肉做功百分比和aEMG方面,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和股二头肌在动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对重要的地位.上肢相关肌群的活动次序与肩关节、上臂环节质心和拳心速度变化的时序性有着合理的解剖学相关,是产生上肢开放链鞭打动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董洪园  李春  苏玉林 《体育科技》2010,31(3):68-72,80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分析运动员在不同的横向移动速度下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探寻影响提高速度的主要因素,为日常训练提供科学依据,进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对象:国家男排副攻手5人,均为备战奥运会、且由地方各省队挑选出来的优秀运动队员。方法:采用表面肌电测试,研究不同运动员在多次横向移动过程中各项肌电指标的变化特点。以多次横向移动为研究变量,运动员完全模拟比赛情况进行移动,采集身体双侧腹外斜肌、臀大肌、臀中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内收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信号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运动快时与运动慢时单位时间内积分肌电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准备阶段臀中肌、摆动阶段臀大肌和蹬地阶段内收肌,快时的单位时间内积分肌电值低于慢时。反映出这些肌肉的适当放松可以使原动肌更加充分的收缩,说明日常训练中对肌肉的专项训练应"有的放矢"地进行。(2)运动快时与运动慢时肌肉贡献率的对比结果表明:准备阶段腓肠肌、股内肌、股二头肌、臀大肌;摆动阶段胫骨前肌、臀中肌;蹬地阶段腓肠肌、股内肌在完成各阶段过程中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肌肉,说明这些肌肉为完成动作的主要原动肌。(3)各队员训练背景差异较大,一些队员的技术动作存在一定错误。应参考科学的肌肉动员顺序使技术动作合理化,提高运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和SONY高速摄像机对沈阳体育学院9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模拟滑道训练中进行同步分析。结果表明:速度滑冰运动员侧蹬腿与支撑腿表面肌电原始电压有显著差异,左右伸膝肌群(腓外、腓内)在滑行过程中放电高于其他肌群;左腿为侧蹬腿时,半腱肌在膝关节折叠成小角度时放电最为明显;双支撑阶段右腿屈伸肌群表面肌电标准化电压在膝关节角为110~120°时达到最大值,在膝关节角大于120°之后肌肉力量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9.
积分肌电对青年男子股四头肌的疲劳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0名青年男子按不同负荷进行下肢运动至疲劳的肌电图进行全程监测,通过对不同阶段IEMG进行分析处理,旨在探讨利用表面肌电图对受训肌肉进行监测和机能分析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在使用IEMG,变化比例评定负荷程度和疲劳状态时应以运动初期肌电达到稳定状态的结果为基础。在双侧肌肉同时进行力量练习时,若着重发展弱势腿力量应采用中小训练强度,而采用大强度的训练刺激增加优势腿力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肉疲劳后,被动(Passive Recovery,PR)、主动(Active Recovery,AR)、振动(Vibration Recovery,VR)和冰敷(Cryotherapy Recovery,CR)等不同恢复方式对肌肉表现(最大肌力MVC、爆发力MP、肌肉激活程度sEMG)和力学特性(肌肉硬度MS、肿胀程度SD)的影响及差异。方法:20名身体健康的普通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平均年龄(20.4±2.3 yrs.),平均身高(173.5±3.4 cm),平均体重(68.7±3.9 kg)。先测量非惯用手肱二头肌的SD、MS、MVC和sEMG,之后进行肘关节屈曲45°/s向心与离心收缩运动直至疲劳,再进行后测。其后以随机方式进行其中1种恢复,10 min恢复后立即进行后测,各恢复方式间隔7天。以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SD、MS、MVC和sEMG在不同检测时间点的差异及恢复效果。结果:10 min VR和CR均有约15%的力量恢复效果,其中VR介入后sEMG的恢复效果显著高达(32.50±16.10%)。另外,CR可以缓解疲劳后的SD,但AR后SD(28.51±2.79 cm)显著高于疲劳前(27.93±2.93 cm),且MS(11.14±1.58 mm/2kg)相较于疲劳后(11.59±1.40 mm/2kg)也显著下降。结论:CR与VR均可有效帮助疲劳后的肌力恢复,2组间恢复效果无显著差异;同比之下AR则无法改善肌肉疲劳的恢复,甚至造成SD增加且MS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