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前 ,我国文学观念的演变是在现代性的策动下进行的。现代性表现为一种反思、批判的现代意识精神。由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的接受和外国文艺思潮的多种影响 ,在不同代表人物那里 ,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也表现得多种多样。有批判封建王朝 ,改以“国民”为主导的政教型文学观 ;有一反政教型传统、视文学为满足人生欲望的一种解脱、提出并区分“自律”和“他律”的游戏说的纯文学观 ;有引进“审美”、在审美中描绘人生的文学观 ;有主张发挥文学的斗争精神 ,又视文学功能为“不用之用”的文学观 ;有将文学的娱乐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休闲文学观。这些文学观念 ,都谈“人生” ,实则具有不同的含义 ,显示了现代性的不同取向和不同方面 ,并给文学研究带进了一大批新的现代学术话语 ,成为我国现代文论传统的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所使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3.
“诗可以怨”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有着代代相沿的生命力 ,其主要着眼点在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一传统在鲁迅这里却出现了断裂 ,他转而对受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的厨川白村大为赞赏 ,让文学以“人学”的姿态出现。鲁迅对古文论方向性的扭转 ,具有中国文艺学现代性转换的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汉魏六朝文学的述评及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分析,以使人们对汉魏六朝文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对汉魏六朝时期诗人、诗歌与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文以载道,作为一种文学观,一直是我们传统理论用来阐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理论基础。既然是“文以载道”,那么这个“道”自然是位在主体了,而这个“文”呢,只能是“载道”的工具了。这样一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它们的主次尊卑就不言自明了。在我国文论史上,从孔夫子那里就开始讲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相似文献   

6.
论六朝文学中的竞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竞巧意识在六朝文学、文论中的表现,研究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并对它的美学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竞巧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它不仅主宰着六朝文坛的风气,而且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一个要素,对我国文学艺术特征的形成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形式的革命,更在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倡文学内容的革命,阐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平民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文学”等新的文学观念。他创建新文学的努力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志华 《江汉学术》2023,(2):124-128
俄苏文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俄苏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中俄比较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俄中文论关系中的“移植”“误读”“纠偏”“阐发”等四种现象及其主要表现,《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对俄苏文论被中国现代文学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和机制展开重点考察,以探寻其中的思想碰撞、交汇的理路,可为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俄中文论关系主要构成在于:1920年代早期对“无产阶级文化派”、1930年代对“拉普”的移植接受及1949年前后中国文论的全盘苏化;对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和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读;对俄苏文论的缺失进行纠正并结合中国具体社会历史语境加以“本土创造”。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人生文学是一个泛化的不具原生性的概念,但人生与文学关系的新的关学建构是实现中国文学观从古代。“致君尧舜上”的教化正统观走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由“人生文学”衍生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演绎出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是能体现中国现代文论之现代性与本土性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理论建设领域的奠基人,他不但以文学即“人的文学”享誉理论界,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主张还文学以自由、以宽容的眼光来对待文学的发展以及反对文学的统一等,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同时,他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所秉持的“中庸”的态度也为解决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境界”(意境)说,在我国词学以至整个文论发展史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跟西方的某些文论遗产,特别是康德的“美的理想”、‘“审美意象”说,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方式”与“无意志”、“无痛苦境界”说,关系也颇密切。从二十世纪初期直到今天,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氏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详细描述了台湾文学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大陆对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谱写了一部由还原的记忆、感性的理解和理论的想象交织而成以“文学台湾”形象为主题的“奏鸣曲”.它们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演奏出“文学台湾”形象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使得该书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辩识我国古代文论“气”之含义。综析了“阴阳二气”说、“养气”说之丰富内涵,“气”与“理”“才”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气”与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乃至创作方法上的相联。对散见于古代文论中的“气”说缕条析理,组成一个独特的“气”之体系,作了较为明晰的辩识。  相似文献   

15.
胡风力图将民族革命战争对文学的特殊要求纳入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框架之内 ,于是在他的理论中充满着两个不同话语体系的冲突。这种冲突蕴含着“现实主义的胜利”这一命题。作为七月派的理论倡导者的胡风 ,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对现实主义的丰富和深化 ,但在七月派的创作实践中 ,主观战斗精神的过度高扬却违背了现实主义 ,不能不说是现实主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近代小说理论盛极,管达如的《说小说》堪称为近代小说理论的总结。他对于小说的性质、特点、分类、艺术魅力及其成因的探究,以及对中外小说的重新审视和优劣的比较、小说作家就具备的创作态度、道德修养、广博的阅历、文学素质等基本理论问题,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可视为近代的一部“小说学”,对其价值应予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整体统摄六朝文论史料,以科学求真的态度,践行以问题为纲的文论书写模式,全面体认六朝文论的重要地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六朝文论书写,不仅表明早期文学批评史的探索实绩,亦绘制了民国学者系统整理旧学和积极吸纳新知的时代镜像。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郭著的经典地位,显示文学批评史学术研究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从六朝文论看古典诗文的形式美理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诗文虽然也讲“形象性”,但更以追求情意美和形式美为主要特征。曹丕的“本同末异”说表达了各体文章的共同审美属性与具体风格的内在关系,是对文学审美价值的根本肯定。陆机、葛洪、沈约、刘勰、萧统等对文学的形式美理论多有发展,其中刘勰标举的“形美,声美,情美”是对形式美内涵的高度概括。六朝时盛行的“文笔”之分,其实质亦在推崇文学的审美功能。健康的形式美审美标准主张情采相胜,丽而不淫,由人工而达“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19.
对孔范今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创辟性建构的原创性理论-“悖论结构”学说和新文学史重构中提出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核心史学理念-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及他在新学术视野中积极倡导的极具前瞻性的学术理论-“祛魅”与“返魅”问题的解读,全面系统的梳理其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探讨其研究方法,以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的独特意义,对于当前调整学术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科学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贽的文论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有重要影响,尤其他的小说评点对清代小说评点理论影响至深.1949年以来,李贽文论研究分为发展期、繁荣期、多元融合期三个阶段.研究重点由"童心说"的阐释、《水浒传》评点、文艺美学思想扩展到李贽散文、戏剧、音乐理论,研究范式向文化诗学转移.到了 21世纪,研究范围和方法显现出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