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本应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但对于两性,其态度却有失公允。汉语在造字、构词,成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汉语俗语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性别语言研究提供大量语料。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以收词较全的两本词典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常序俗语常见语义模型、异序俗语原因。  相似文献   

2.
禅宗文化的性别倾向对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禅宗文化就其总的性别倾向来说,具有女性性别倾向,但其自身内部亦存在着阴阳互补关系.而恰恰是这种阴阳两性倾向兼有的性质,使得男女两性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各有所取,侧重不同.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禅宗文化阴柔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王芳 《教学与管理》2010,(3):150-151
性别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当代以来,男女平等似乎基本得到实现。诸多数据表明,男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日趋接近,女性择业的层次也逐步提高。然而这些只能说明显性的性别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除,社会文化中还普遍存在着对两性的传统看法。思想品德教材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必然反映出主流文化对性别及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禅宗文化就其总的性别倾向来说,具有女性性别倾向,但其自身内部亦存在着阴阳互补关系。而恰恰是这种阴阳两性倾向兼有的性质,使得男女两性在解悟和接受禅宗文化时各有所取,侧重不同。当代男性文学创作较为鲜明地体现了禅宗文化阳刚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其文化地位作为研究对象被大大地忽略了。她们往往只有自然的属性而没有文化的属性,一般仅仅出现在像家庭、生育、性等较为狭隘的研究领域之内。关于女性的文化地位的研究始终处于边缘的和不为重视的位置。本文通过对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解读,试图阐明性别诗学理论就是要打破既定的性别等级秩序,用一种两性和谐发展的意思替代传统的两性对抗意思,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两性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影响着男女两性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心理、生理特征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没有造成两性数学能力差异.促进数学能力性别平等的对策有:继续扫荡“传统性别观”的残余,加强女性的数学教育,建构性别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7.
俗语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俗语我们可以透视这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女性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中韩两国俗语中有关女性的俗语俯拾皆是,从各方面展示了女性的社会生活。由于中韩两国几千年来把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为传统女性制定了严格的封建礼教,这使传统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对中韩俗语中有关女性俗语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张百灵 《考试周刊》2013,(56):195-195
关于女性成就动机的研究始于对两性成就动机差异的比较,众多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的成就动机低得多,并且女性对于成功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本文从两个方面解析了女性对成功产生回避态度的心理倾向:一是成功恐惧的内部心理取向研究;二是成功恐惧的社会文化取向研究。  相似文献   

9.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0.
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社会性别(Gender)研究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力分工,社会性…  相似文献   

11.
女神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体系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信仰不仅消解了古代中国社会男女在社会性别地位上的巨大差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男性神灵成为整个闽南社会与文化的心灵寄望。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的闽南女神民间信仰是男权社会视野下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研究闽南女神民间信仰对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闽南民间社会主动参与女神信仰消解了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式中,两性就业性别的差异始终是女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发展滞后的原因,然而女性就业为何难于于男性?本文认为,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就业中男强女弱格局形成的根源,而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是来自于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的不同影响和规制.同时,近年来两性在教育中所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社会就业性别差异的问题.探究教育对就业性别文化公正的影响程度,对于解决我国就业市场和教育领域的不公正现象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女性历史叙事与性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历史叙事将性别与政治、经济、种族、阶级放在一起,成为思考历史的一个角度,特别关注性别文化在社会道德伦理、传统文化和群体心理模式中所起的作用。女性历史叙事对历史的生成性及传统文化的虚假性的否定,建立在对男性阴暗性的否定上,而关于爱情的讨论和对女性身份的认证则占据了文本隐型结构的核心。女性历史写作在主流历史的碎片和缝隙中起步,以自己的性别经验想像历史,以对男权历史边拆解边合作为叙述策略,建构女性的心灵史,进而达到丰富历史、改写历史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4.
就参与社会体育的两性比例而言,女性明显低于男性。造成这种弱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消极影响。文章在分析女性社会体育参与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转变社会观念、提高女性自身素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对提高女性社会体育参与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肺病和疾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元素,肺病与性别在文学话语结构中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既有疾病的性别化倾向,又有性别的疾病叙事,两者共同表现在两性身体叙事。肺病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其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女性叙事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性别政治在女性身体上的权力痕迹尤为明显。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性别政治在女性的丑怪身体的呈现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大众文化市场中,女性时尚杂志的畅销是值得回味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女性时尚杂志的文本解读,剖析了其作为大众传媒与商业合谋、以美丽为幌子实现商品推介的消费主义策略;并揭示了女性时尚杂志站在男权文化的立场,固定男女两性的传统性别形象,阻挠女性冲击社会等级巅峰的阴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主流道德发展理论的批判,女性主义认为两性道德发展的差异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两性道德发展差异体现为女性更有可能倾向于关怀取向,男性更有可能体现为公正取向;两性的道德思维模式也存在差异。女性主义认为两性道德发展的差异在价值上是等同的。这些观点可为我国当前学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易性叙事在现代中国女性小说中较多呈现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策略性的表达技巧和叙事手段,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民族梦想、女性个体情感体验和两性沟通的易性叙事。尽管有时其中仍留有传统性别关系模式和文化分工的痕迹,但它更多表现为现代女作家通过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实践新的性别书写方式的努力,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性别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为个体发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使得性别议题这一私领域问题走向公共话语空间,为推动两性平等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同时,在更为自由、个性的自媒体环境中,网络性别言说的碰撞更为激烈,甚至出现意见分化与割裂,而且在“流量为王”的商业利益裹挟下出现娱乐化和低俗化的情形。这些言说和碰撞背后既反映了大众的性别观念,也反映出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女性主义思潮在消除隔阂、增进和谐、推动两性平等方面的引导与努力,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导先进性别文化传播,以主流权威引导和整合网络分歧,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塑造两性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