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找到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新闻的时效和材料的内容,决定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一般对时间紧迫的新闻用直接性导语,对迟到新闻、特稿、通讯用延缓性导语;如果最突出的因素只有一个,就写单因素导语,如果最突出的因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再考虑是用多因素导语还是用归纳性导语;写导语最好用单句,即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尽可能少用复句;导语中的名词最好用实体名词,不用抽象名词,最忌用读者难懂的套话;精心选择动词,尽可能选用富有动作色彩的活泼的动词;导语要短。记者写新闻导语的几条准则@辛…  相似文献   

2.
形容词和副词主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说明动作、状态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频率等情况的。与名词和动词不同,它们与事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评价或判断性关系,而不是指示或象征性关系。消息的主要任务是报道(而不是评判)新近发生的事实。因此,在消息写作中,应该慎用形容词和副词。  相似文献   

3.
吕超荣 《大观周刊》2011,(21):93-94
甘肃静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之渭河流域小片,静宁话里的“给”字在句中很少单用,一个“给”字句中一般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给”字组成。方言中“给”可用做动词、介词和助词。动词“给”表示“给予、使对方遭遇”等意;介词“给”主要用于引进动作的对象,还常和“着[t?ao^213]”连用,表示被动;助词“给”有表示尝试、加强语气以及行为动作已然或将然的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讲,一条好的新闻标题,其中少不了一个出色的动词。 原因有二。其一,新闻是对事件动态下的“速写”,表现动态,无动词不可。标题又是新闻的“高浓度提炼物”。自然缺不了动词这个核心角色。其二,汉语语言包括的动词极其丰富,同一个动作,可以由几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动词来表达。所以,标题中如果动词使用恰当,表情达  相似文献   

5.
张亚婧 《大观周刊》2012,(27):160-161
本文首先讨论了“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的结构问题,得出“能愿动词+谓词性成分”是状中结构,然后对常用的能愿动词进行了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一读到刊于7月3日上海某大报第二版上《明天:第五号台风来了》一文的这个标题,就觉得别扭、不对劲。暇时琢磨,其问题之关键即在于题头和尾的“明天”和“了”3个字上,它们是不能搭配的。众所周知,“了”是助词,最常见、最主要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现代汉语词典》)。在英语语法中,则有“将来时”和“完成时”之分。那么,“了”应为“完成时”的字;而“明天”无疑是“将来时”词语。因此,若按上题去推  相似文献   

7.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一向重视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生活中瞬息万变的画面,生活中展示出来的千差万别的动作美,都有赖于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多用动词”,“善用动词”,已成为新闻写作的经验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 汉语与其它语言相比,汉语中的动词是非常丰富的,同一个动作,可以有很多的词供作者选择,只要使用得当,动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周佳骏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7-51,142
采用便利样本抽取方法,通过特定的任务测试,调查分析国内儿童对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中数字资源进行在线检索和阅读时所表现出的动作特征和情感状态,抽象出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一般经验模型,为国内儿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更好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我听到瓦格纳的歌剧唱片时,立刻觉得,那种音乐,我将来一定要做出来。现在我已经到了"将来",所以现在状态有点焦灼,就是急于想建立自己的音乐王国"  相似文献   

12.
前沿快评     
一、图书馆编目快闪族快闪党(Flash mob,也叫快闪族),维基百科上说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互联网或手提电话简讯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一般是不犯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又在短时间内若无其事般急速消失。一二十个书迷(bibliophiles),更应该称为书痴(Bibliolater)或书狂(Bibliomania),携带手提电脑和条码扫描仪,集聚某小图书馆一整天,完成所有馆藏(通常是几千册图书)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他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把“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作为消息写作的十条规则之一。他的这种见解,颇有见地,有议论几句的必要。把语言的(动词的)动作色彩提出来,这并不限于新闻写作。在谈到文学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科技文献中"粘结"和"粘接"两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的建议."粘结"是指两物体中至少有一种是有黏性时,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动作或状态;而"粘接"则是描述两物体通过第三种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动作或状态.科技文献中,应区分"粘结"和"粘接",根据所描述对象粘合与结合方式的不同,统一选用"粘结"或"粘接".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再修订本时,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粘"字下增加"粘结"和"粘接"两词用法举例;相关标准规范在制订时,也应正确和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使用不适当的应在修订时纠正.  相似文献   

15.
在“被”字句的结构和运用中,“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一般只有一项;但是,有时却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这样,就必然存在着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谓语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关系都比较复杂,也比较难处理。因此,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稍有疏忽,就会出错。以下所谈,是这类错误中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谓语动词联合不当,造成“被”字句使用不当。如:  相似文献   

16.
间接动宾关系在句法结构上,有时表现在状语与动词性中心词之间。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本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附加与被附加的关系;但当中心词(或句子的旧语)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时候,在语义逻辑上,该动词的支配或关涉对象,即间接宾语,则是状语的某一部分,这两者所构成的动宾关系,就叫做状中式(或叫做状谓式)间接动宾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中,动词是最丰富、最生动、最富表现力的音义结合体。新闻标题中的动词用得活,可使新闻标题平添一种夺目的光辉,传达出一种特有的精神。而在具体的拟制过程中,如何才能使新闻标题中的动词“活”起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透现动词的生机 充满生机的事物,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新鲜,二是活泼。新闻标题中动词的新鲜,是指摈弃了那些表现效果一般化的动词,而寻得了一种独具表现力的动词;活泼,则是指动词能够绘声绘色地再现所描述的标题内容,赋予读者一种生气勃勃的视觉美感。请看以下标题: ①《30万头生猪拱入关内——辽宁改写“南肉北调”的历史》(1993年12月28日《新民晚报》) ②《“蝴蝶”又飞回她的发辫上?》(1982年5月15日《襄阳报》) 例①不说生猪“调”人和“运”入关内,也不用具有相当动感的同类动词“冲”和“闯”,而是选用一个表现生猪处于拥挤状态的特有动作的词汇“拱”。这一动词  相似文献   

18.
著名战地新闻记者阎吾说:“现场短新闻篇幅短小精粹,时间性强,不能精雕细刻,不是作工笔画,一定要用白描的手法去写,做到文笔简洁形象。”巧用动词正是做到文笔简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现场短新闻写作中使用动词十分必要动词是陈述人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的一类词,是语言词汇中最生动、活跃的一个因素。古今名家赋诗著文都讲究用好动词。黑格尔明确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左传》上的《曹刿论战》可说是一篇新闻体散文,全文不过200余字,动词就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物能栩栩如生地立于历史读者面前,其形象经历两千余年而不衰,不能不  相似文献   

19.
有经验的作者描写人物,都注意动词的选用。因为动词可以使人物活起来。有的西方记者写报道,主张一句话中至少应有一个动词。但是,使用动词必须恰到好处,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福楼拜曾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赋于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我们须继续不断地思索,非发现这个动词不可,决不能因为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敷衍了事。可见,描写一个人物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最恰当。怎样找到那个动词呢?最重要的就是看那个动词能否反映人物的性格。中国文字同义动词很多,比如“拿”,就有取、拣、抓、抢、夺、拾等等,究竟使用哪一个最恰当,这就要因人而异。同是拣起放在  相似文献   

20.
一、动词是制作标题的“主力军”之一 汉语动词极富表现力,各种动作和行为的细微差别都可以用适当的动词区别开来。例如,1993年1月14日参考消息刊登报道说,“伊拉克不顾联合国和华盛顿的一再警告,连续3次进入科威特”,主标题制的是“伊拉克‘又摸了老虎屁股’”。尽管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