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方案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体间教育实验以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在基础教育研究性学科教学、科学发展新学校建设和知行统一高校教育学专业改造实验和教学活动中,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促进学校改进、师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创造性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师生主体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师生主体性,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教育实验以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在基础教育研究性学科教学、科学发展新学校建设和知行统一高校教育学专业改造实验和教学活动中,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促进学校改进、师生全面素质提高和创造性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面发展——教师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四位一体的师生主体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师生主体性,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主体性诉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剖析了主体性的概念演进以及主体性哲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其限度;分析了主体教育的理论嬗变,展示了主体教育的实验成果与经验。基于对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主体教育的应然使命及发展路向。指出要以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性为前提,通过课程教学的主动变革与创新来增进教育过程的主体性,通过“多主体参与、多中心治理”来增强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一当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在强调要培养跨世纪的富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是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发挥自己的主体活动能力。很多中小学在这种主体思想的指导下展开了主体教育实验。笔以为,这种实验如同“个性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首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的提出引发教育领域广泛关注、讨论与研究。1992年,王道俊和郭文安提出了主体教育论的教育思想。30年里,主体教育论经历了提出、发展与建构的艰难探索过程。主体教育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教育实践,积极开展教育实验,旨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体教育论需要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以培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7.
对教育活动主体性的强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人格品质。主体性表现为主体精神的弘扬和主体能力的发挥,它是人得以全面、自主、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所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健康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因此,学校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教学管理不仅是个物化的、明细账目条件下的分配与经营,更是一种教育精神的重塑,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精神品质,而非物化的效率。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共同创造,创造需要有较强的主体性,主体性需要激发和培育,而非管制。教师是教的创造主体,学生是学的创造主体,教学管理的着力点就是引导、激发和培育师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学管理不仅依赖于学校长期积淀的教学文化和完善的制度,更需要教学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实验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从始于1992年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创新研究,已经走过整整十六年的艰难历程。它以选题立论高、理论构思较完善、实验研究方法较合理、实验研究范围广以及研究队伍实力强而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一句话,主体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新教育理念提出,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参与到教育的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主体意识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内容拓展法、先想后做法、问题激活法、循踪点拔法等。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办校之初,我们提出了“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发展人的主体能力”的办学思想,并着手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的主体教育实验。随着主体教育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校主体教育实验深入开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1.内容上相对陈旧,在编排上偏重教师的教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2.门类较多,内容繁杂,学科之间和学科内容都缺乏整合;3.教师的课程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观念还时常左右着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既是客体,更是主体。主体性体现了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行为。确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明确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体性的条件有助于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产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行为,形成创新创业的能力,确保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化认同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通过更新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成为主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主体教育思想的探讨、实验与运用已有20余年,但现实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甚至其主体性品质及主体实践能力还出现了诸多时代问题和教育缺憾。对此,在看清问题所在和剖析问题产生之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教育者可从主体地位的搭建和营造、示弱法的施展和运用、多样化人际互动渠道的疏通和开拓以及对个体成长规律与个性特征的理解和尊重等方面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话语是人类信息生成. 储存与传递的载体,它存在主体性学校话语和主体问学校话语两种时态、两个发展阶段. 主体性话语是近代理性启蒙的产物,是以诸主体间社会交往的分离为特征的,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性话语关系. 学校主体间话语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学校内部多元话语主体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生与其言语对象平等对话交流,自我建构并生成知识、经验,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学校主体问话语反映了民主性学校话语关系. 教育民主是学校成员平等建构、生成生活经验的过程,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权利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的核心表现在话语关系上,教育民主的本质就是主体间话语.  相似文献   

17.
主体教育实验新的研究进展就是回到课堂教学,回到学生主体发展的原点,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如何实现真实、真正发展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教学策略、模式与方法转向课堂上师生行为的变革,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是重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石,将“形而上”与“形而下”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大的社会背景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不仅加速了现代化进程,也使作为推进这一进程的社会历史主体的中国人经历着文化心理上的转变。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的生存状态是以被动服从、组织依附和重复模仿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探索,呼唤建设的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与动力,营造出开放、多元和广泛交往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  相似文献   

20.
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行政服务人员在内的学校共同体,即"学校公民",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目标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学校公民的主体特性是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校公民与学校自身的共同发展。学校要在明确公民教育主体以及学校公民主体特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面入手,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