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以教学任务为核心的基本观点与认识,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目标问题。在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以知识技能为先导,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方向,其核心是要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就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延长体育课程开设的年限,制定手段与方法统一,运动与护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教学大纲,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各种功能,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协调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等方法,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认为:体育课选项课教学和体育理论教学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要淡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引入运动处方模式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实行课程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竞技技术和技能的情况,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理论内容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方法.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从事身体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大学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习惯以及锻炼身体的主要渠道。分层教学能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并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得教学目的和任务变得更加的明确,更加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体育选项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拟定课程教学目标、开发教材、教学内容模块化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择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体育技能基础并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大部分体育院、系把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过于依赖于教学实习,在校期间很少涉及教学技能培养的现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认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术科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为应用于其他体育科目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羽毛球教学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与其他院校的羽毛球课程不同,为了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其羽毛球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终身体育.在培养中职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对目前中职学校羽毛球课程教学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结合羽毛球课程教学发展的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学角度,借助符号互动理论、知识社会学理论,探讨体育课程在传授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知识及技能进行了重构和生成,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功能性主体,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体育和艺术的自身特点,学校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与各学段、年级的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身心特点相适应。缺乏对"体育、艺术2+1项目"的优化、筛选及课程整体的设计等系统性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专家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诸学科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对天津市市区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从"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设计的理论、判定要素、目标维度、组织结构以及运行、评价机制、机构等视角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为领导决策层和教师进行创造性的"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及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为更好地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提高"学科教育"专业化能力、水平的形成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为有效地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该项目功能,构建"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设计模式,为其相关课程的改革及该项目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在我国单独设立的时间较短,体育课程的教学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雷同,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还没有形成。该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岗位实践操作性目标和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性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身体能力锻炼必修课。在高职体育课程整体设计时,把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为体育运动专项技能课、体育运动专项技能选修课和职业实用身体能力必修课三大类。在职业实用身体能力体育必修课程设置中,综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操作技能、身体体能素质和身体形态素养的要求,将各类似岗位群高职学生的职业实用身体能力进行分类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锻炼。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体育·艺术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艺术、体育、艺术体育三者的定义、特征及发展,指出艺术体育并不是艺术与体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体育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活动内容、展示规律的充分体现,同时对艺术体育的归类及发展进行了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推陈出新的自然规律向前发展的。大众体育也是遵守这一自然规律而向前发展的。随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更新改变,大众体育将走向大众竞技体育。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3.
对体育课类型的划分,应体现一定时期的体育课程理念。传统的"技术教学论"基础上的体育课类型划分在新时期已经不具有实践意义。依据体育教学中技巧类、体能类、游戏类和休闲类的不同类型内容特点,可以把体育课划分为身体发展类、技能学习类、运动参与类和活动交往类等四种课型。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和内容 ,着重放在运动、运动知识、技能和教学上 ,是以运动为目的 ,以强身为手段的竞技运动教育 ,只注重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竞技运动教学内容过多 ,需要器械多 ,徒手练习很少 ;集体项目多 ,个人项目少。由于受教材内容及课堂组织等旧的教学模式的约束 ,把体能、运动基础、体育认识有差异的学生置于统一的严格要求之下 ,压抑和束缚了学生思想行为。学生在“教”与“学”的固定模式中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体育课成了变相的强迫锻炼课。而对这项运动的锻…  相似文献   

15.
尝试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环境的特殊价值,分析大学教育中体育和德育相脱节的弊端,探讨了利用学校体育环境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素质教育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问题。长期以来 ,人们较多地注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常进行着静态化的研究 ,缺乏对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动态化研究。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科教育中进行具体化研究 ,是解决这一问题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出发 ,去探索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素质要素与教学策略 ,以期为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和体育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辨析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在<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定位与建构;辨析"两论"的分野及交合互动的关系;揭示其积极变化和努力的方向,寻绎制约的瓶颈和成因.力求催生对"两论"认识的视野深度与广度,为促进学校体育学研究提供参考,为"两论"在学校体育的正确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讨论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体育教育必须融入人格培养的基本发展理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体现了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果。体育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对自己身心进行自我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完善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认为要想处理好这个问题,增强意识是关键,掌握特点是前提,寻求结合点是基础,讲求方法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国家级贫困县水城县参加2008年体育中考的3543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和12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参加体育中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及教师等方面目前对学校体育教学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从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学生和体育教师对待体育课程及中考的态度等方面,探讨在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下体育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