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监察制度自秦汉创立,在隋唐时期得到重大变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御史台制度。特别是唐代的御史台机构完整,所属台、殿和察三院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扩大,对唐代的发展与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唐代御史台制度的发展历程出发,简述其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并结合我国现行监察制度的实际去寻找一定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朝监察制度在我国古代监察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明朝监察制度注重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并通过采取监察机构与人员的互察互纠、监察回避、限制监察权力、对监察官犯罪从重处罚等方式,保障监察权独立,维护监察权威,产生出了良好的监察效能。这对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监察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然而对这一制度的特点却研究不够。总的来看,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垂直监察的体制、将监察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审计与勾检制度、被纠弹官员停职待罪的规定、监察体制中相互制约、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待遇。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再结合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状况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建立了群众民主监督制度、党政监察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党政监察为主体,专业性监察部门和群众性监察组织相结合的廉政制度体系。苏维埃廉政制度建设保持了党和政府的清正廉洁,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戴,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目前进行的廉政建设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时期,也是监察制度发展完备时期。唐代为预防腐败,保证官员廉洁履职、恪尽职守,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备的监察体制,御史台即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唐代地方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监察制度。唐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和变革创新,对唐代的反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绵延数千年,蕴含着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从思想层面来说,其以儒家伦理和法家法制为核心。从体制层面来说,自上而下的监察系统值得借鉴。从政治技术层面来,监察体系垂直独立、选任高素质的监察人员值得学习。"风闻言事"启发我们宜密切联系群众,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长期演变的进程中,显示出监察机构独立,监察形式多样,法律法规完备等诸多特点,本文以史为鉴,探寻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规律,为我国现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备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起居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五代时期的起居制度虽沿袭唐制,但却比唐制更加繁复,其内容主要包括内殿起居、外官问起居、巡幸起居、外命妇问起居以及一些不定期的起居活动等。五代起居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变化较大,起伏波动,废置无常,然亦有新创,如五日内殿起居等,并对宋代以及后世诸朝的起居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是总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晋南地区战国秦汉墓的分群研究,探讨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生活习俗各有差异,因此,反映在其文化上也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一点在晋南地区的战国墓葬中有着非常直接的反映。秦汉大一统后,由于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人们在生活习俗上也逐步趋于一致,到了汉武帝晚期,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墓葬上的反映就是随葬器物等方面日趋一致。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文官制度是规定官员录用、任免、晋升、考核、监察等事项的法律制度。唐朝在借鉴隋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通过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并辅之以官员晋升、考核、监察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文官制度体系。唐代文官制度中存在诸多的道德因素:考试录用和任用官员需要考察官员的"德",德行学识是官员晋升的条件;官员考核制度中更是设立了"四善"这一标准,考察官员的道德水平。这诸多的道德因素,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德治理念,对当今公务员的管理亦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任玮 《职大学报》2011,(5):44-47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女政治家,作为太和改制的开创者和主持者之一,对北魏的汉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由于她出身汉族血统,自幼受汉文化的深深熏陶,宫廷生活也使她了解了汉人的治国方略,在掌权之后才能大规模的推行汉化措施,重用汉人,并对孝文帝进行汉化教育,加速了北魏的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吴地藏书家校勘学家惠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惠栋学术思想承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在文字、音韵、训诂、辩伪、辑佚、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清代及后世古籍整理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汉代易学的整理、保存和研究上、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历史时期编辑劳动形态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但编辑劳动作为人类自古至今的一项文化活动却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劳动形态亦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在我国大致可分作四个时期一、殷商至西汉;二、东汉至宋代;三、元代至清朝末年;四、近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中央客馆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先秦始,中国各代王朝在京城均建有馆待蕃客(包括边疆及外国民族)的场所,如汉代的蛮夷邸;魏晋的客馆;北魏的四夷馆;隋唐时期的四方馆和鸿胪客馆,宋代的都亭驿、都亭西驿、礼宾院、怀远驿、同文馆;元明时期的会同馆,清代的会同四译馆等.通过对中国历代中央客馆建制的论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京蕃客的接待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汉书》在记述西汉一代前期历史时,较为集中的从《史记》中摘引材料,很多篇目从文字相近,改动不多。这为训诂学提供了重要的互证材料。笔者谨从班氏书中摘取若干段落,将之与《史记》中相对应段落中文字进行比勘,指正二书中的文字错讹。  相似文献   

16.
旅游活动在我国自古就有。秦汉旅游处于我国古代旅游发展的前期,是我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旅游的后期发展直接产生影响。通过审视秦汉旅游和借用现代旅游理论,进而讨论旅游于古代存在于否,并分析我国古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洛阳在我国古代是西汉的陪都、东汉的都城,建国后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的杂技陶俑不但证明了汉代经济的兴盛,也佐证了汉"百戏"的高度发达。以洛阳出土杂技俑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百戏"的种类,以及"百戏"的发生原因,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古代体育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六言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较特殊的一体 ,受前代六言诗句的直接启发 ,以及作家对新诗体的探索与尝试 ,它滥觞于先秦 ,发生于西汉而完成于魏晋南北朝。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形成的原因 ,对于古代诗体流变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石刻书画大抵源自于周,盛极于汉,式微于唐,前后经两千多个春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刘书画难以计数,而遍布济宁地域的石刻书画堪称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缩影。“天下汉碑济宁半”济宁不仅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汉画像石也独占鳌头“在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武氏祠可以称得上一座古代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东汉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形成阶段。在皇权政治的运转中,东汉士大夫未能固守“士志于道”、“道尊于势”的先儒宗旨,表现出忠于皇权、追求功利、附趋世俗、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和治世实际才能不足等诸多缺失。东汉后期的政治衰败,士大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专制皇权的强化,儒学政治化的禁锢,选官制度的弊端和宗族、经济的羁绊,是造成东汉士大夫缺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