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2.
<正>本研究以"毒胶囊"事件为例,采用2×2实验法,研究相关专业信息传播过程中,微博和报纸两种媒介类型与受众既有专业知识多少,对受众认知和态度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媒介类型对认知改变影响不显著,对态度改变影响显著、微博对态度改变影响较大;既有知识多少对认知和态度改变影响显著,既有知识较少的受众认知和态度改变较大。研究背景与假设传统劝服理论认为,影响劝服效果的三大因素包括:传者条件、内容构成、受者特性,主要的关注焦点是传者信誉、内容结构和语言、及受者所属群体。  相似文献   

3.
新闻宣传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新闻宣传工作者的重视和受众的欢迎。做好高校校报、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介的深度报道,对提高高校新闻宣传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受众心理机制影响着受众能否产生媒体接触动机、是否愿意接受媒体的宣传,深刻地影响着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媒体报道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人手,探讨医患关系报道中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剖析其心理特征.并提出媒体引导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韩萍  李响 《军事记者》2009,(2):25-26
兵家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受众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接受者,也是新闻信息最终的归宿和消费者。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体的不断出现,在受众信息选择余地不断扩大之时,军事新闻必然面临着怎样才能满足和适应受众心理需求的问题。受众接收媒介信息的心理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受众的心理给予关注和研究,既是应对媒介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军事新闻宣传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净化受众生态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琴 《声屏世界》2007,(10):10-11
近段时间,有关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民众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各大新闻媒体。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这与受众生态环境遭到污染不无关系,大众传媒在当今文化形态与社会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人们在精神消费上对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污染或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媒介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它所营造的媒介生态环境影响着大众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9.
段宽 《今传媒》2012,(7):54-55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有着较高的媒介公信力,其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也使其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沿袭传统谨慎的报道方式,缺乏对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关注,而受众心理与媒介的交互影响正是影响突发事件报道质量的重要方面。若在突发事件中电视新闻报道忽视了对受众心理的探求,没有对节目进行科学的策划,不但会影响传播效果和媒介形象而且会加剧社会危机的剧烈程度。电视新闻媒体只有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受众产生的心理类型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归纳才能有效引导舆论,化解危机,提升自身的媒介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公共危机中传媒对受众的心理引导,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对灾区受众媒介接触及对媒介的心理反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各有优势,互补互动;从受众对媒介的心理反应看,受众的需要、情绪、认知、评价等心理特征和媒介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交流、媒介概念的出现也同时造就了“受众”。受众的认知心理程序一直影响着传播的策略及效果。今天的受众是谁?受众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位置在哪里?媒介的革命给受众  相似文献   

12.
受众心理机制直接影响电视广告的劝服效果。受众处理广告信息的心理过程分为边缘路径和中枢路径。前者在受众的"动机-能力-机会"心理指标较低时效果显著,后者在该指标较高时效果显著。与此相对应的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方式,其中,感性诉求方式强调"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以此对受众施加心理暗示;理性诉求方式强调商品的性能优势,满足受众既存的认知期待。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史上,媒介与社会及其成员(受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深受众多学者的关注。大众传播学中开拓最深、成果积累最多的效果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包括关于媒介效果的力度的理论如“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等,以及从不同角度解释媒介效果的理论如“劝服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议题设置作用论”等,无一不涉及有关媒介与社会及受众的关系之假设。此外,其他部类的大众传播研究,无论是探索具体的媒介内容对受众群体及个人的影响之研究,还是以媒介本  相似文献   

14.
陈为 《新闻传播》2012,(9):108-109
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并不是彼此无关的个体选择因素的总和,影响受众行为与心理的也不止是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影响,社会因素与情感经历在受众的媒介选择与使用上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5.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受众心理机制与广告劝服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鹏  柳珊 《现代传播》2002,22(1):108-110
受众心理机制直接影响传媒广告的劝服效果。受众处理广告信息的心理过程分为边缘路径和中枢路径。前者在受众的“动机 -能力 -机会”心理指标较低时效果显著 ,后者在该指标较高时效果显著。与此相对应的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方式。其中感性诉求方式强调“典型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以此对受众施加心理暗示 ;理性诉求方式强调商品的性能优势 ,满足受众既存的认知期待。不同的商品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心理机制的不同确定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着一个ODAY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认知状态处于一种多元未知的平衡状态,这是媒介传播的关键时期。在先入为主的受众接受心理下,无论是媒介准确的报道还是谣言都会引发信息的始动,打破原先的平衡,使受众产生认知偏向。  相似文献   

18.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铺垫作为议程设置的延伸效果,通过改变媒介议程及其属性的易得程度进而影响受众的判断标准,从而对受众议程的认识、态度及行为产生影响。铺垫确认议程设置效果的认知过程,借鉴认知心理学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客观的议程如何影响主观认识。  相似文献   

20.
毕若旭 《新闻世界》2013,(6):305-306
媒介和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均存在刻板成见,这一刻板成见来源于对女性的固有印象和对搏击项目的认识。媒介与受众的刻板成见是相互影响的,二者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态度基本一致。由于媒介报道量有限,受众感兴趣程度低,受众对女子搏击项目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形成锁死循环。媒介报道是改善女子搏击项目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现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