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意义]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明晰网络嵌入性对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对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构建展开研究。[方法/过程]以区域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和网络嵌入性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节点位置特征、节点联结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并且提出了企业层面和区域层面的风险治理措施。[结果/结论]不同层次的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均具有重要影响,有针对性地优化网络嵌入特征能够提升知识管理绩效。企业通过知识吸收和扩散与区域创新网络形成了双向循环促进机制。研究可为有效制定知识管理和风险治理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模式及实践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玮 《现代情报》2004,24(9):36-38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将其组织内部的知识信息进行有序地整合,使之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的管理策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也是提高图书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以求得图书馆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化与组织创新过程中的3个维度:知识管理、组织环境与组织创新,构建了知识创新实现的模型。实证分析表明,组织因素对知识管理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管理对组织创新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Boisot的二维信息空间理论分析了编码和抽象水平较低导致的知识可扩散性程度低,以及知识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的难题。分析了在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要通过信任链来实现,信任链提供了多渠道的传播途径、共享的环境,从而弥补了知识编码和抽象水平低的缺陷,进而提高了知识在不同组织间扩散的速度和知识转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是“环境--行为--绩效”相互促进的连续过程。改善区域环境可以推动区内组织的学习与创新活动,促进网络中各组织对其内部和网络间的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管理,进而建立起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与知识链的内涵,在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基于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链,研究企业内及企业间知识扩散过程,分析知识扩散程度的影响因素及成本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知识扩散方式,揭示了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与知识管理理论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7.
开放共享平台是科技资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其创新扩散受到各种关键因素的影响。以创新扩散理论和TOE理论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技术、组织和环境等各种关键因素对开放共享平台采纳和扩散的影响。通过建立的关键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基础、复杂性、兼容性、管理体制、保障体系、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是影响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进一步扩散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因素的人才体系和环境因素的社会环境目前对开放共享平台扩散并没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进一步扩散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知识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亮  陈劲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4):45-52,71
复杂产品系统(CoPS)是由一个创新网络来开发和制造的,知识管理可以促进这个过程中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扩散和应用,在前人关于复杂产品系统和知识管理相关研究基础上,以组织要素、文化要素、IT要素为影响变量,就知识管理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因特网、数字化信息资源和网络用户数的快速增长,图书馆作为一个从事知识与信息的搜集、选择、组织、储存、分发和服务等知识管理领域工作的组织,如何在新环境下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开展知识创新服务,充分实现知识的价值,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借助项目知识管理概念,确立科技计划项目知识管理构成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组织、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进而探索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程序化流程结构为依托,通过知识组织构建知识信息体系,形成科技项目、科技管理、科技项目与科技管理的知识交互关系,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知识扩散、知识应用的递进策略,以支撑自主创新和政府科技决策.  相似文献   

11.
知识管理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知识管理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从区域创新系统内不同主体、不同层面对应于知识管理行为的关键点,以点带面论述知识管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为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立创新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选取2007-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但各地区间的关联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对创新产出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呈强关联,而西部地区创新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创新产出有制约作用.研究成果对未来如何发展各地区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霍明远 《资源科学》2001,23(4):92-96
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及发展研究入手,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系统+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补联动,从而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引擎。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构成中可以发展,其中关键的一环:“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的未建设,它将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在21世纪初,组织和实施“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合作绩效的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知识管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系统内技术和知识应用、开发、产生与扩散的系统图,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知识的应用与开发,一部分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知识的产生与扩散。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谭清美 《科学学研究》2004,22(5):543-545
调查分析表明,创新资源低效配置的原因是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没有纳入政府科技发展规划、研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技术经济分析认为,他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不会使购置仪器设备的研发项目的效用降低,政府部门资助项目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属公共资产。本文提出仪器设备的经济辐射半径、技术辐射半径和空间布局价值工程分析公式,为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提供依据。为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必须建立区域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6.
研究跨区域主体协同创新中形成的界面管理问题。结果表明,跨区域视角下创新主体实现协同创新过程中界面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归结为行政壁垒、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与价值观、知识与技术、组织内部子系统关系、空间距离等因素。提出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实体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区域间的界面矛盾与冲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从而提出建立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区的设想,并对该自主创新区的功能、特色与优势进行描述;同时,对该自主创新区设计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曾萍  邓腾智  曾雄波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96-1708
 以广东珠三角地区122家IT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均可以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而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则对管理创新有积极影响;IT基础对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但IT基础对于组织内正式的知识共享却没有显著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在IT基础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间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则在IT基础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国家科技计划决策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监管等过程中的知识需求和活动规律。在实施要求、活动主体、任务层级、应用体系等方面研究分析科技计划知识管理的内涵,并提出面向整体绩效、实施过程、创新能力、知识资源体系等的知识管理策略。建立面向科技计划实施的知识管理框架,提出创新导向的组织要素、分布式知识链、面向实施周期的知识服务等要素。为推动科技计划的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霍明远 《资源科学》2001,23(4):86-91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包括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而且由于中国的国情,它还应该包括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和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该文就是专论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观念与文化落后,必定导致经济落后,要想超前发展,第一就是观念与文化创新。舍此就很难在中国发展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