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盛亚  范栋梁 《科学学研究》2009,27(9):1407-1411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1992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对创新网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对现实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结构洞分类理论,理论上完善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开创性地把结构洞分类理论应用于创新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中,对创新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团队有效知识转移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知识型团队是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理想场所或者“Ba”,在开放系统下团队内外部的知识转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创造结果.根据团队运行需要,本文认为“内部偏重于隐性知识转移而外部加强显性知识转移”是一个合理的安排,而与此相应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设计是: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应具有强连结、紧密型网络、一般信任和共同的结构性知识等特征,而外部社会资本则应表现为弱连结、松散型网络、特殊信任和共同的组件性知识,前者有利于成员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深度转移,而后者则有利于成员从外部主体进行显性知识的广度转移.  相似文献   

3.
运用自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描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在资本结构与企业社会资本关系研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具有负相关关系;(2)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对企业社会资本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弱关系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对强关系的正向促进作用;(3)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在资本结构对企业社会资本网络关系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振华  任叶瑶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87-1494
构建内外部社会关系网络、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是创客空间高效运行并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双创情境特征,研究创客空间社会资本的形成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社区自治和创客网络社群影响创客空间内外部社会资本的形成。创客空间社会资本可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并以强弱联系、互惠规范和信任、共同价值观与愿景等形式,为创客提供知识共享和资源获取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利润实现。以亚洲最大创客空间--北京创客空间为例,分析其社会资本形成过程及其对创客创新创业的影响。以促进创客空间高效运行和创客创新创业为目标,从社会资本结构、关系和认知三维度出发,为政府、社会、创客空间等相关主体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凯  胡赤弟  陈艾华 《科研管理》2019,40(8):166-178
有关产学合作与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忽视了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产学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能力和网络的理论视角,分别从20个省级区域抽取科技经费收入前3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嵌入性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内部交流和大学领导的作用比较有限;嵌入性关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构建嵌入性关系是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张博  王钦 《科研管理》2022,43(7):154-162
组织合作网络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两类相反的作用机制:网络闭合和网络开放。论文认为,哪种机制起作用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创新任务以及知识来源在网络中的位置。基于汤森路透、USPTO和Compustat三个数据库,论文构建1990-2001年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追踪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战略联盟网络密度增加和结构洞指标增加会负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数量,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网络结构调节着直接联盟关系和间接联盟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汽车企业垂直创新网络在汽车企业的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汽车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之一。分析了企业间关系强度与创新网络绩效的相关性,认为二者的正负相关性是运动变化的;探析了企业间关系强度影响创新网络绩效的内在机理;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核型结构汽车企业垂直创新网络演化的三阶段模型:以汽车企业为核心的弱联结创新大网络,以汽车企业为核心的双边强联结网络,以汽车企业为核心的多边强联结小网络。  相似文献   

8.
In this study, we first explore whether individuals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f weak ties to others will have more connections to a greater number of unrelated social clusters. Secondly, we explore whether individuals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f weak ties to others will serve as bridges between isolated social clusters. Thirdly, we analyse whether the level of call activity is dependant on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s (i.e. strong ties and weak tie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cial ties on mobile phone usage behaviour. The research conceptual model re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one dependant variable. The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 (i) call activity; (ii) connection to unrelated social clusters; and (iii) social bridges between unrelated social clusters. We suggest that each of the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has an impact on the way individuals use mobile phone devices. By exploring the MIT Reality Mining Data, we first found a trend where the individuals who have the greatest number of strong social ties to others display the highest levels of call activity. On the contrary, individuals who have a modest number of strong ties, but have a high number of acquaintances show lower levels of call activity purely because the weak tie relationships do not require as much maintenance as the strong ties. Secondly, we visualise where unrelated social clusters within a social network displayed some connections to one another. We propos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se connections interlinking such unrelated social clusters would be weak ties. Thirdly, we discover that the individuals who display the greatest number of weak tie relationships are linked to the individuals in various social clusters.  相似文献   

9.
彭华涛 《科研管理》2013,(2):97-104
本文认为不同群体创业的社会网络演化特征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揭示了大学生、企业职工创业社会网络演化的关系强弱特征、结构拓扑特征、功能集成特征以及价值多元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展开分组比较研究,得出:大学生、企业职工创业社会网络演化的关系强弱对功能集成不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强弱对价值多元不具有正向影响;结构拓扑对功能集成不具有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社会网络演化的功能集成对价值多元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职工创业社会网络演化的功能集成对价值多元不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参与者异质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结合中国情境构建“异质性—社会交换/政府干预—协同创新绩效”分析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123个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存在4条导致高协同创新绩效的组态;②在协同创新避免价值共毁问题上,高决策权力异质性、高目标异质性与强资源交换、高文化异质性与强资源交换三组条件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在强资源交换、强信息交换并存时,参与者单维异质性与政府干预的组合同参与者多维异质性可以相互替代。③政府干预对避免价值共毁的有效性存在特定边界条件,在参与者单维异质性存在的背景下,政府干预有效且必要。研究为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网络和知识创新理论为基础,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解耦研究,构建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互相嵌入的创新网络模型,并以我国高科技公司 HW 为实证对象,将网络特性(结构洞和中心集中度)分析和负二项回归相结合,分析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特征及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知识网络的结构洞越多,越不利于研发人员从外部获得新知识;同时,合作网络的结构洞越多,越有利于组织进行探索性创新。知识网络的中心集中度与组织的探索性创新之间呈倒 U 字关系;此外,合作网络的中心集中度与组织的探索性创新呈负相关关系。创新网络的解耦研究为创新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揭示创新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
联盟协同优势创造的二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斌  孟琦  张铁男 《软科学》2007,21(2):5-7,19
通过对战略联盟以及竞争优势相关理论研究的总结,基于价值网思想,依托于企业资源、能力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构建战略联盟协同优势创造理论模型,从联盟关系协同和联盟网络关系协同两个维度对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创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党兴华  张晨 《科研管理》2022,43(5):182-190
风险投资网络演化与网络形成和网络解散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CVSource数据库构建风险投资网络,从机构属性、二元关系、网络结构等多维度提出影响风险投资网络形成和网络解散的假设变量,采用分离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STERGM),探索我国风险投资网络的演化动力。研究发现,网络形成和网络解散的基础和演化驱动因子存在差异,网络形成是基于发现潜在伙伴的价值和匹配属性,而网络解散是基于对关系质量和未来价值的预期。具体而言,声誉、地理邻近性、结构嵌入和位置嵌入有利于网络关系的形成,且声誉和结构嵌入有利于网络关系持续;认知临近性和位置嵌入对网络关系解散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风险投资网络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发明家网络中结构洞填充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企业内部发明家合作创新网络中的结构洞对提高发明家的创新绩效有着重要作用,这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得到了广泛论证。而近来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集体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中,填充结构洞才能得到更高的绩效。在此背景下,基于13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数据,研究了这些企业内部研发团队的网络结构(社会资本)差异和成员特征(人力资本)差异对结构洞填充的影响。研究发现,团队的网络中心性差异和地位差异均对结构洞的填充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团队的知识范围差异与结构洞填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振华  刘迟  吴文清 《科研管理》2019,40(9):190-198
孵化器协会以门户网站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增加孵化网络结构社会资本,通过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提高孵化器帮助在孵企业获取异质性稀缺资源的机会,并对孵化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从资源整合视角出发,研究协会作用下孵化网络结构社会资本对孵化绩效的影响,构建孵化网络结构社会资本、资源整合能力与孵化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京津地区201家孵化器为样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孵化器协会作用下,孵化网络规模和关系质量对孵化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强度对孵化绩效没有正向影响;结构社会资本对孵化网络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应用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获取、资源应用能力对孵化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识别能力对孵化绩效没有正向影响;资源整合能力在结构社会资本与孵化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任芹 《科教文汇》2012,(6):189-190
近年来,许多学者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然而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此,本文运用格兰诺维特划分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四个方面的尺度对已经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的分析,希望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已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现状,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方红星  严苏艳 《科研管理》2020,41(5):182-190
本文以2009-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产品独特性、高新技术行业对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集中度与创新投入、产出显著呈正U型关系,且创新投入在客户集中度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客户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的正U型关系在产品独特性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行业更加显著。最后,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决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建林 《科研管理》2021,42(1):200-208
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关系”文化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高管联结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本文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管联结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2)基于情感关系的角度,本研究发现内部高管联结比外部高管联结更有助于改善企业创新绩效;(3)基于空间关系的角度,本研究发现跨区域高管联结比同区域高管联结更有助于改善企业创新绩效;(4)基于情感关系和空间关系的角度,可以把高管联结分为四种类型,本研究发现“内部高管联结+跨区域高管联结”关系组合有利于改善创新绩效;(5)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高管联结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在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高管联结对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本文从关系类型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关系的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社会资本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新企业知识共享穿透切入,基于社会网络理论(SNA)分析视角,重点剖析社会网络"结构洞"对创意知识共享的"倒U型"影响。通过构建数量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旨在建立黏度适宜的"社会网络桥",撬动"结构洞"与创新能力的倒U型曲线,强化创新企业社会网络内各个行为利基体间的沟通与信任,增强彼此间的联系强度与网络中心强度,提高创意企业的创新知识共享水平,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Communities with high levels of social capital are likely to have a higher quality of life than communities with low social capital. This is due to the greater ability of such communities to organize and mobilize effectively for collective action because they have high levels of social trust, dense social networks, and well-established norms of mutuality (the major features of social capital). Communities with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weak ties across groups) as well as “bonding” social capital (strong ties within group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in organizing for collective action. People who belong to multiple groups act as bridging ties. When people with bridging ties use communication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they enhance their capability to educate community members and to organize, as needed, for collective ac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evidence from stratified household survey data in Blacksburg, VA, showing that people with weak (bridging) ties across groups have higher levels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civic interest,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than people without bridging ties among groups. Moreover, heavy Internet users with bridging ties have higher social engagement, use the Internet for social purposes, and have been attending more local meetings and events since going online than heavy Internet users with no bridging ties. These findings may suggest that the Internet—in the hands of bridging individuals–is a tool for enhanc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for increasing face-to-face interaction, all of which help to build both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in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