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东西方绘画两种造型艺术在历史上长期表现为互相分据,本文论述线条造型在中西方绘画中的作用,中西方线条造型元素的交融等,希望探索中西绘画造型方式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2.
绘画是一门独特的人文学科,它的发展有一整套完善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影响并指导着中西传统绘画的发展与创新.而中西传统绘画美学由于中西方在思想源流、文化内涵、技巧方法上的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美学客观的比较分析,对加强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绘画美学比较体系的建构也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民族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艺术的发展,中西方绘画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的发展着,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区别,文章对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两种绘画的构图和色彩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期望能够对中西方绘画作品进行更准确和全面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孙涛 《宁夏教育》2013,(12):60-60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会经常涉及到中国画、西方绘画的欣赏,将中西绘画进行比较欣赏,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审美观念的不同。西方审美重在写实,中国审美则重在写意。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以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大胆,不拘形式,不苛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  相似文献   

5.
“透视法”的应用在西方绘画中是与他们的“幻觉主义”的“写实”画法息息相关,这种“幻觉主义”的艺术形式又是直接服役于“叙事”性绘画的美学需要。而中国绘画传统自始至终一直停留在所谓“远景短缩”的阶段,始终也没有表现过西方绘画中所能表现的“焦点透视”的关系,其根本原因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美学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写意与写实绘画历来作为中西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由于中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同,追求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观察审美对象的方法——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符合中西方各自的审美需要,服务于不同的审美需求,也因此创造出了不同的审美形式,成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即写意与写实绘画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是最有影响的两大体系,不管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洋绘画,都是人类精神实践活动的创造,其中必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东西方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人生观以及宇宙观的差异,反映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必然有所不同.绘画是用笔等工具和墨、颜料等材料,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因而有必要从线、点以及中西方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不同来研究中西方绘画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赵韶梅 《学周刊C版》2010,(2):132-132
线奈在绘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状物再现到抒发情绪的表现性.从具象的写实性到抽象的写意性上,无不体现着线条的艺术魅力.线条及线条美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重要媒介和审美因素。但是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的不同.东西方绘画用线在审美感受上也有所不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条.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则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今天,在西方国家,由于许多油画家对油画自身本体语言的无限拓展和对创造精神的狂热追求,使艺术远远超越了技术的层面,为架上绘画带来了灭顶之灾。而中国油画家没有在“架上绘画消亡”论影响下退却,他们在对艺术自律性的认识下,由对材料认识转向更深层次的内省,他们以材料与表现的研究和探索为新的切入点,大胆吸收中西方文化传统,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概念上、内容上、保全机制上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上。西方“面子”文化以消极面子为主,中国“面子”文化以积极面子为主,西方文化中的消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中国“面子”文化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没有的,我们应了解这种差异,以便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传统绘画的三维空间表现手法受到了强烈冲击,文章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的全面解构,阐明了现代绘画在日本的浮世绘等东方艺术的影响下,现代绘画完成了从再现———表现,从具象———抽象,从客体———精神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平面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人画,比一般的绘画形式具有更多的文化性。其发展历程中,除受儒释的思想影响外,还诠释着道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印章艺术,本就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具体到文人钤于画作之上,或署名或用来抒发志趣与情怀的印章,与文人画更是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印画结合所特有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画面基调清雅明朗,人物婉约飘逸,形神兼备,不仅借鉴明清仕女画积极有利的绘画因素来强化自身的表现风格,还在作品中将西画技法与中国人物绘画注重勾勒的传统结合起来,为当今工笔人物画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一条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途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诗中有画"是诗歌创作的一种理想,其多种表现形式及不同境界可以从"画意入诗"、"诗形如画"到"诗画一体"诸方面得到体现.诗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不断更新,其融合绘画元素的突破和发展是一个吐故纳新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当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本国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优点,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学养。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基础上的现代绘画同样崇尚才情甚于功夫,崇尚个性表现甚于自然再现,也因此画家个人学养的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积淀是必须的。我们可以也应该在工笔人物画中表现“文人气质”。人物造型能力的提高,工笔人物画中“文人气质”的表现,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6.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上世纪初因西学东渐使文人画主流地受到强烈冲击,失却往日的辉煌。而当代中国画的面貌与传统文人画有了明显差异,其思想文化内涵的质变,使中国画经历由古典向现代的演变。遵循“温故知新”的规律,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文人画的画理作一番梳理。正本溯源,这将对中国画的“变”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画审美创作的基本特征与文化观是:"虚"大于"实","形象"大于"思想","想像"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  相似文献   

19.
以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为代表的西画写实手法的引入,与中国画的传统水墨的矛盾,导致了中国画的多元变革。中国画只有与相对立矛盾的艺术状态构成张力场,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转型进程中保持文化自身的深层冲力,才能在多元的文化形态中体现人的价值,使已经变异形态并将继续演化的中国文化,走向更深远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