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喻春龙 《声屏世界》2011,(12):12-14
真实,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们感到可亲、可敬,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楷模,才能促进和带动人们向其学习,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为了拔高典型人物,在报道中或“隐性失实”,忽视细节真实;或以讹传讹,不作核实,都会有损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典型人物报道应注重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挖掘其蕴含的真善美,增加人情味,增添生活气息,让人们感到是一个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2.
李琴  武天敏 《军事记者》2003,(10):15-17
军事新闻报道不拒绝“人情味”,相反,“人情味”增添了军事新闻报道的人文色彩。《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作者,结合自身编辑实践和体会,既在理论层面回答了军事新闻要有“人情味”的原因,又在操作层面回答了怎样写好有人情味的稿件。  相似文献   

3.
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有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作为一名摄影记,只有把对采访对象的真情实感融入采访拍摄的全过程,让情感始终溢于心中,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流露出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而为广大读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刘殿君 《青年记者》2006,(22):53-54
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才喜欢读。但是,怎样才能写出有人情味的新闻作品呢?  相似文献   

5.
卢俊敏 《新闻界》2006,(3):134-134
“有人情味者得读者”。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用人情味去更好打动读者才是广大记者、编辑要下的功夫。  相似文献   

6.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优不报大优,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如何从艰深、晦涩、枯燥的窠臼中走出来?将经济现象置于“社会人”这一转换了的视角下,进行透视和解析.然后出之以更为鲜活可感的文本。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可贵尝试。有人称其为“经济新闻社会化”,有人将之冠名为一种崭新的边缘性新闻文体——“社会经济新闻”,都使得原本乏人问津的“纯”经济报道。变得更有生活味、人情味。如此,才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互动欲望,经济类报纸也才能真正办活。以下,笔者结合自身采写经历及关注到的新闻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8.
(一)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心态,把经济报道写出“人情味”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因此,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心态并把它客观地反映出来,无疑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一个切入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经济报道往往“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心”的误区,实现经济报道由“物化”向“人化”的转变。 (二)把握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经济报道写出深度来。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这里面劳动者又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是“鱼”,只有在群众之“水”里游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闻工作者是“蜜蜂”,只有到生活的“花海”里孜孜吸吮,才能酿出事业的甜蜜。走群众路线,既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本文就新闻工作者如何走群众路线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常常有读批评我们的一些新闻可读性差,写得干巴乏味,影响了阅读情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情味。所谓“人情味”是指事实中本来就具有的足以动人情感的那种因素。近年来,人情味作为一种新闻价值要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新闻为什么要强调新闻的人情味呢?  相似文献   

11.
贺树 《出版科学》2016,24(2):32-35
把高质量的译本奉献给读者,是从事外国经典译著编辑的终极目标。在编辑外国经典译著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与译者交朋友,勤查各类工具书,重视读者意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关注各类翻译赛事以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期刊编辑的初审意见是稿件修改、评审、录用的前提,奠定了作者稿件修改的水平,对科技期刊编校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心得、经验、失误,总结在科技期刊发展阶段中编辑应该具备的素养,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给出的编辑初审意见,提出能够提升科技期刊编辑在创新性、工作效率、学术不端、角色转换方面的建议,期望对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期刊影响力起到促进作用,供编辑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雅 《出版科学》2012,(5):99-102
徐调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编辑家,文章以其一生的编辑实践为主线,以他在开明书店的工作为重点,探讨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型编辑、出版全才和作者知音的编辑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孙如陵,民国时期知名新闻学人。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就读期间,担任《新闻学季刊》编辑。毕业后历任《中央日报》记者、《中央日报》专门性副刊《报学》双周刊编辑、《报学杂志》编辑。孙如陵的新闻为学之路,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典型,求学伊始即开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这种“半工半读”经历不仅给他带来新闻实践的切身体验,还有新闻学理的深刻体悟。本文就民国时期孙如陵的新闻学观、新闻观、新闻教育观、报业发展观进行分析,揭示其独到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15.
袁丽霞  黄明睿  陈雯 《编辑学报》2014,26(4):372-374
青年编辑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编辑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科技期刊整体的发展。作为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信心的树立是其快速成长的基石。文章从3个方面,即正确认识编辑工作,做好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己,发挥个人优势;重视学习,提高职业素养——探讨青年编辑如何正确树立职业信心,并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相似文献   

16.
张怀涛先生坚守在图书馆岗位30多年,始终坚持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以学生为本;他不仅自己惜书如命,更是把爱书精神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传递给无数读者;他热爱图书馆工作,投身于图书馆事业,爱馆如家;他始终坚持学习、研究、工作三位一体,业绩显著,硕果累累;他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具有对事业的激情,他创作的几百首诗歌阐释出充满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most library collections on broadcasting history are incomplete, a condition that manifests itself in incomplete (or even incorrect) documentation in many student papers and even professionally written books. The following list is, as its compilers point out, a selective one. It is hoped that readers of the Journal will transmit to the Editor any citations they feel should not have been omitted. (The editor, inordinately proud of his personal library that includes 88 of the 149 entries below, has already slipped in a handful of additional items.)  相似文献   

18.
医教研三位一体演绎编辑角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红 《编辑学报》2013,25(4):397-399
介绍医教研三位一体演绎编辑角色的实践与体会。认为:编辑工作绝不是一种单纯的、封闭的文字加工工作。要想做好编辑工作,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条件从多角度演绎编辑角色。编辑的多重身份不但不会影响编辑工作,反而会使编辑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陶范 《编辑学报》2005,17(1):27-28
编后记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编后记介绍报道重点,起到导读作用;抒写编辑意愿,加强编读交流;阐明选题趋向,吸引作者投稿;增强可读性,营造轻松氛围;折射编辑风格,记录办刊历程.编后记是科技期刊不能忽视的编辑手段,但我国科技期刊很少有编后记,应该考虑有选择地利用编后记.  相似文献   

20.
Joseph Miller discusses his career as a librarian and editor of the Sears List. Topics include his education, work with the Sears List, as well as trends in cataloging, the future of cataloging, and the teaching of cataloging in library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