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霞 《新闻前哨》2007,(5):69-70
广播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其访谈均是在用自己设计的语言流,让受众获得他们所需求的各类信息。语言乃思维的外壳,语言运动实际上就是外在物质化的思维运动。既然思维活动的原动力是“问”,那么,语言活动的原动力也一定是一个“问”字。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是直接用一问一答的语言流来完成自己的节目的。问与答是一个语言(思维)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访采访,最重要的就是“访”。访,从言,方声,其基本字义之一为“向人询问,调查”。在新闻工作中,访问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活动方式,因“少问一句”而使新闻失实的案例并不鲜见。地方党报的新闻记者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不仅要会“问”、善“问”,还要多“问”,采访才能更深入,最大可能地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合乎“三贴近...  相似文献   

3.
丁向阳 《大观周刊》2011,(44):138-138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记录学生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体育课采用“活动单”教学具有很多优点,让学生在“活动单”的引领下去探究、去有目的有方向地锻炼,让体育课也具有实效性。在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贯串“有目的的活动”的思想、贯串期待的心理,体育课,让学生想到的不再是只是无聊地在那儿随便玩玩而已。  相似文献   

4.
组织开展百名新闻工作、百名艺工作“走进基层看安徽”活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次具体实践,也是今年内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省委对开展这次活动十分重视。省委书记王太华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生活,是艺的源泉。新闻记、艺工作只有到生活中去.到实  相似文献   

5.
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及重大会议常常被称为“硬新闻”。不仅内容“硬”,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而且形式也“硬”,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常常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训人。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时政记者离开“要”、“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广播媒体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的一些方法和体会进行了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7.
唐娟 《兰台世界》2007,(4X):62-63
本文首先解释了“说”和“话”各自的含义及其各自在文献中的记载,并详细介绍了“说”和“话”联在一起,向现代意义的“说话”演进的漫长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莹 《新闻前哨》2013,(4):44-47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受众不再满足于从电视上知道“发生了什么”.对新闻意见性信息的需求大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蓬勃发展本文以“话轮转换”理论为出发点,以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会见新闻界”(Meet the Press)2011年4月24日的一期节目文长为例.具体分析节目中话轮的夺取、保持、出让、修复策略,目的是希望话轮转换的语用策略能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意见性信息充分、多元、有效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清 《视听界》2007,(3):104-105
“说话”是播音员的“本能”,不同的播音员,“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异。如果把“说话”的方式和“说出话”的效果叠加起来考察,“话风”就会凸显出来。新闻播音员的话风,联系着民风,联系着作风,联系着文风,四位一体,紧密相连,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0.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1.
对“红读”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峰 《图书馆杂志》2001,20(11):34-36
新形势下,具有二十年发展历史的“红读”活动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重新确定其目的和发展方向,是制定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活动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和“自我实现与超越的人”; 活动的发展应以构建“阅读社会”为方向,这样才能推动“红读”活动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晓芳 《出版参考》2006,(5S):18-18
在海燕社社长郑荣的办公室里,一幅题字“爱心”挂在她对面的墙上,那是少林寺释永信方丈赠送的,以感谢海燕社长期为少林寺慈幼院儿童提供的多方面资助。“童心,真心,爱心”,一直是海燕社追求的。2006年1月16日,海燕出版社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捐赠了100册《哥哥-河南学子洪战辉》,为了赶制这本书,编辑仅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该书的选题策划和出版。其实这类爱心活动,海燕社举办的数不胜数,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都要开展赠书活动,该社为了救助失学儿童,还无偿为贫困地区的小学建立了图书馆——“红孩子书屋”。  相似文献   

13.
黄斌 《声屏世界》2006,(5):66-66
在2006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为了让记者的提问更能体现广大公众的心愿,从3月5日开始,CCTV就和搜狐、新浪等网站共同发起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网上征集活动。到3月14日早上,已经征集到百姓最想问总理的问题多达几十万条。像这样的网络征集活动在“两会”报道中还是首次。笔者以为,此举在创意上高人一招,在行动上胜人一筹。至于在当天记者招待会上发问的是白岩松还是王小丫,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无怪乎,温总理的开场白就是“:现在面对我的是记者、是少数,但是,在会场外听我谈话的群众是多数。我必须向…  相似文献   

14.
杨彧 《新闻采编》2007,(4):38-3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要贴近就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贴近。从2005年4月份以来,山西日报“太原新闻”版推出了“走…问…”三组系列报道:2005年4月至5月推出了“走县区问三农”,共刊发12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5年11月至12月推出了“走社区问民情”,共刊发11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6年8月推出了“走市场问品牌”共刊发9期,见报稿件30余篇。这些报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省城新闻宣传的亮点。分析这三组“走…问…”系列报道,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有如下特点:一、作…  相似文献   

15.
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笔者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徐园 《新闻世界》2012,(5):12-13
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丈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是新闻战线出人才出精品的必由之路,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健康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编采经历,就“走转改”活动,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具体操作中.有规律可循。而在编辑工作过程中,编辑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坊态,并且处于一种快速流转的过程中。如何做好编辑的工作,我认为,要把握好编辑工作中追求差异化、最突出化、最大化和互动化的“四化”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张博 《报刊之友》2012,(11):128-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媒业的发展被推向了新的高度,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新闻记者则是主要的信息制造者和舆论引导者,在传媒业的改革过程中,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工作方法上必然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走转改”活动正是这一转型时期的产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着重对“走转改”活动的理论价值进行分解和阐述,并探讨“走转改”活动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赞赏“悦读”这个理念,它可以理解为“快乐悦读”。无声的“阅”和有声的“读”,涵盖着快读、略读和精读,并具有“推究事物意义”的含义,二者合成一词,意味着“阅读”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精神劳动。古人有青灯黄卷,悬梁刺股等“苦读”故事,如今阅读条件好多了,有识之士把同音的“阅”字换成“悦”字,意在营造读者的良好心境,使阅读活动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使单纯的阅读技术升华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悦读”情怀,其内涵确实深厚得多,高雅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