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依据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各哲学流派划分为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人。前者主张“天人合一”,后者主张“天人相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说,经历了由古代朴素的、自发的“天人合一”到近代“天人相分”,再到现代辩证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圆圈运动。在这一大圆圈当中又由许多开放的小圆圈来构成。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相互交替,人与自然的合与分,构成哲学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天人相乖”思想和“祸善福淫”的天人感应观,既与主流的“福善祸淫”的天人感应观不同,又与传统的“天人相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独树一帜,并且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哲学家在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变化和本质等问题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中,形成道论和阴阳论两种主要观点,他们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来考察人生,揭示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三种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天人相合相分 我们在考察古代希腊人对于“天”“人”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时,首先,必须注意区分天人关系概念内涵的两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与物质的“天”的关系;二是人与神的关系,即人与精神的“天”的关系。其次,必须注意到天人关系具有前后变化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天人关系以“天人相合”为表征。后一阶段的天人关系逐渐显露出“天人相分”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其根本观念是一致的:天与人是两个对应的独立存在.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韩强调其相悖相仇,柳强调其相分相对,刘强调其相胜相用.天人同属于一个存在系统,理一分殊,体用不二.天人相分,由此还原为天人相合.韩、柳、刘的不同命题,共同构建起中唐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体系,并由此影响了宋人理一分殊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一、基于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上的“中式英语”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力主斗争,不断征服,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9.
一、从对自然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而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至少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庄子》的“人与天一”,其观点是天人相分别。第二种形态是董仲舒的“天人一也”,其观点是天人相分而相似。第三种形态是张载的“天人合一”,其内涵是天人合为一个生命体。上述三种形态之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形态所表述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现代表述,是一个无效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化是以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主导,西方传统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中西传统化不同,使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迥异,即逻辑严谨性不同、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不同、事实的客观性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围绕“无人关系”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天命神权观和“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实际上这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斗争。本文从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出发,就“天人关系”之争的哲学意义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看法上 ,历来都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之争。其实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都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一体两面 ,没有它们的矛盾互动 ,就不会有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的今天。本文以为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两种文化精神都较全面而典型地贯彻在《诗经》中了。作为前者的体现是全民性的本真日常自然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科学精神 ,而作为后者的体现则是平民的自然 ,以及由平民的自然所孕育生成的《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赋、比、兴 ,其中 ,浸润并沉淀着中国文化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伦理情怀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德治”思想扬弃了孔孟儒学“德治”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成分,以“天人相分”为理论形态,以“公天下”的郡县制为具体内容,强调“德治”思想不是“圣人之意”的体现,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势”的“生人之意”的产物。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的社会理想,以“利安元元”为职责,从政治、经济上宽民、惠民,对超经济剥削的赋税制度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猛烈批判,把儒家“德治”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具有重伦理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农业文明、专制政治和专削文化;西方文化具有重科学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商业文明,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17.
意境与天人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主导性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主客合一 ) ,“意境”便来自于中国古代艺术对“天人合一”的深切体认 ,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产物。但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却未能总结意境理论。今人主导性的思维方式是“天人相分”(主客相分 ) ,从这种基本立场出发也不适宜寻找和总结“意境”的本意 ,其追寻的结果是对“意境”的肢解。因此造成对意境理论的解析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对意境理论的总结 ,需要有理论的自觉 ,还需要有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才是最适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不仅有天人合一思想,也有深刻的天人相分思想,其性善论哲学正是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的天人相分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在主宰之天面前,人可以对天的意志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违背天意;在命运之天面前,人可以发展自己的内在人格世界,修身俟命,采取天与人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的态度,这与郭店楚简中的思想极其相似;在自然之天面前,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文化中的"究天人之际"命题,分别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之际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天人观的概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