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途中跑髋、膝、踝关节活动幅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运动员下肢主要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标准,选取优秀赛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图片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正常关节活动幅度相比,途中跑对伸髋、屈膝及蹠屈踝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康复练习中注意。  相似文献   

2.
田径赛多有弯道跑。如短距离跑中的200米赛跑、400米跨栏跑等;中长距离跑中的800米赛跑、1500米赛跑等,就有一半的距离要在弯道上进行。因此,分析弯道跑技  相似文献   

3.
苏联超长跑运动员的成绩增长,说明他们的训练方法已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这首先在于正确地选用训练手段和大大地提高跑的运动量,特别是在准备时期.苏联优良的马拉松运动员全年跑的总距离达到5000公里.最近时期,波波夫在属拉松赛跑中取得了高度  相似文献   

4.
途中跑是短跑最重要的技术过程,在支撑阶段,支撑腿与摆动腿在时空上的精确协同是途中跑技术的核心,并构成一个动作系统。通过运动学测试分析、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动作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各环节的协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下肢运动学参数是如何通过系统的改变影响跑速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中,探讨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运动特征和实际运动成绩的影响,以了解紧身服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为紧身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以下肢轻度、中度、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高强度跑至力竭测试,运用表面肌电和录像解析技术对主要发力肌群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中度外加紧身压迫对维持运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而高度外加紧身压迫则会促进肌肉力竭;②无氧代谢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高度外加紧身压迫更有助于促进运动表现;③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特征的影响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要想获得优异的成绩,就应该在冬季特别注意赛跑的训练,发展力量和速度,以及掌握跳跃技术.冬季训练的安排在某种程度上要看运动场地而定.但是,虽然有室内运动场或设备十分完善的练习馆,仍然需要适当地把许多训练安排在室外运动场,这能增进健康.如果练习馆较小,可以通过室外训练来掌握高速度的助跑和迅速的起跳.训练中除进行各种不同速度的跑之外,还必须大量采用各种跑的练习,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改进技术.训练中应包括以下练习:原地起跑30至100米的各种距离;行进间起跑10至40米的各种距离;重复  相似文献   

7.
跑与跳是人的基本运动技能,大多数运动项目与跑跳有着密切联系。蹬地是跑或跳的一个重要的动作阶段。因此,分析研究不同项目的蹬地动作引起的下肢肌肉急性拉伤,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笔者自1978年10月以来,征集了杭州大学体育系师生、公体课学生和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代表队及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期间的下肢肌肉急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髋、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量结果及其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等反映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的关系,应用等速测力系统对36例健康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角速度下收缩的峰力矩、到达峰力矩的关节角度、到达峰力矩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以上指标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髋、膝关节屈伸肌群收缩的峰力矩随设定角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力矩与关节角度、时间等因素存在相关;而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并不存在有意义的相关性.认为:肌力等速向心收缩测试时关节运动开始点的选取可能对峰力矩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运动成绩相关不密切,似不适宜用于评价某些项目的实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国内不同年龄、等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大腿伸膝、屈膝肌群等动力量及下肢爆发力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年龄与训练年限的增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伸、屈膝等动力量逐渐增加.18岁足球运动员屈膝等动力量明显高于16岁运动员,而在伸膝等动力量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别.前者的伸膝/屈膝等动肌力比高于后者.在10 m站立式全速跑测试上,18岁足球运动员的成绩明显好于16岁足球运动员.然而在30 m站立全速跑及原地静止式纵跳、原地下蹲式纵跳的成绩上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下肢爆发力训练随年龄增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鼠跑台运动和负重游泳致力竭性疲劳时血乳酸的测定及对心肌、骨骼肌组织学损伤程度的观察,研究糖酵解供能条件下不同运动致力竭性疲劳时,心肌、骨骼肌组织学变化特征及致疲劳原因。结果表明,力竭性疲劳时,与游泳组相比,跑台组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的组织学损伤相对较少,且血乳酸浓度也低于游泳组(P<0.01)。这提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疲劳进程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在此运动模型中,血乳酸可能是引起疲劳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根据跨栏跑易产生损伤的特点,对跨栏跑损伤部位、种类,易伤动作,损伤原因,纠正方法及预防措施做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100 m跑血乳酸变化特征及速度训练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74名不同水平受试者100 m跑和不同短段落重复跑后的血乳酸测定,发现受试者的训练水平对100 m跑后的血乳酸值有显著影响.不同训练水平受试者100 m跑后血乳酸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堆积.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糖酵解系统供能速率及其调节能力和机体的抗酸能力是100 m运动员加速能力、最大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的限制性因素.不同段落重复跑后的血乳酸值在随着跑距的延长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急剧升高的阶段.在本实验中,该阶段大约发生在运动6s~8s之间,选择血乳酸急剧升高之前的段落进行大强度重复跑,对发展速度素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短跑途中跑技术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实验方法对我院20名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下肢摆动技术进行训练实验,训练实验表明:有针对性的造反下肢摆动伸髋和着地技术训练,能有效的改进途中跑技术,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我们一直将100 m跑全程速度结构划分为起跑阶段、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途中跑阶段和终点跑阶段,并以这种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然而,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种划分方式的合理性越来越遭到质疑.通过归纳、分析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将100 m跑全程速度结构划分为起跑阶段、起跑加速段、途中继续加速段、最大速度点、减速阶段可以更好地对100 m跑全程速度特征进行清晰的分析,而且,这种划分是符合100 m跑运动学特征的,同时有利于对100 m跑全程速度变化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3 000 m障碍等起跑线在直道上的不分道跑项目,其起跑线不应是一条"等半径的弧线",现在普遍采用的"等半径划线法"使得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在赛跑距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误差.误差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公平竞争的<田径竞赛规则>精神,而且与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在田径竞赛中的运用也不相适应.思考田径运动的文化属性和更高层次的公平竞争精神,应当采用新的无误差划线法.在简述了"等半径划线法"存在着误差并且提供了误差值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计算提出了3种正确的划线方法:即"渐展切线延长线"划线法;"切线延长线量点法";"坐标定点法".以期改正现在普遍采用的"等半径划线法",推广普及新的划线法,消除此类项目由于起跑线划线方法的错误,而导致运动员间赛跑距离的误差.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007年全国室内五人制足球赛(武汉赛区)10所参赛高校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教练员进了访谈.结论:五人制足球运动员损伤常发部位集中在下肢的踝、膝和足等部位;损伤类型以挫伤、扭伤、拉伤等软组织损伤为主,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恶性犯规、场地差及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经过治疗后,基本上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下肢运动中减速的定义、目的、生理机制、作用、主要影响因素和训练进行研究,旨在引起我国体育工作者对减速的重视,更深层次地了解竞技体育中的减速.研究认为,减速以不同的类型普遍存在于下肢运动中.减速的主要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或终止身体动量,并提高随后再起动或变向的运动表现和完成比赛动作.减速的生理机制主要基于拉长-缩短周期和肌肉的离心收缩.减速的作用在于影响着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损伤风险.减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减速技术、力量、动态平衡等是影响减速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下肢运动中的减速能力,应该采用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鼠进行不同方式运动后测定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血尿素血液指标进行研究。本实验旨在找出一种既能够导致大鼠运动性肌肉损伤又简便易行的损伤模型。在下坡跑、负重游泳和钝器打三种方式中以负重游泳120min和下坡跑组的血清指标值较高。负重游泳120min这种实验模型既可以导致运动大鼠运动性肌肉损伤,又简便易行,可以作为实验研究的主要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9.
足球运动员平原及高原匀速耐力跑时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高原所有受试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率漂移现象.但高原各心率指标均高于平原.不同运动能力受试者所存在的心率漂移现象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最大摄氧能力差异.平原及高原血清心肌同功酶的升高表明心率漂移现象对心肌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并伴有轻度缺氧性心肌受损,在高原该症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长期进行脚斗士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人群下肢关节慢性运动损伤的情况。方法:以90名参加脚斗士运动训练四年以上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X线、CT、核磁共振检查等方法对训练者下肢关节的慢性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与未参加该项运动的学生对照组对比。结果:长时间从事脚斗士运动下肢关节的损伤情况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慢性损伤的发生率为:骶髂关节5.6%、髋关节3.3%、膝关节27.8%、踝关节34.4%、足关节16.7%,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角斗士比赛及训练过程中存在慢性损伤的风险。训练时间过长、训练场地不规范、训练方式不合理、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是造成这些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及改进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