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2.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他的《中国诗学》中说:“研究诗的时空设计,在中国诗歌中特别重要。因为诗的素材,不外时、空、情、理。中国诗中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隐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样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歌的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总不重视哲理诗。不仅一般文艺杂志和诗歌刊物不提倡,也很少发表哲理诗;而且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写作理论的书籍(诸如巴人编的《文学论稿》、蔡仪编的《文学概论》、霍松林编的《文艺学简论》和北京师范大学编的《写作基础知识》等等)也均不谈哲理诗;甚至有人还对哲理诗存有某种偏见,以为哲理诗即西晋时代的“玄言诗”之类。这实在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哲理诗的审美价值:哲理诗的议论特点;哲理诗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不以理论形态表现;哲理诗是“理”与“情”溶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陆游以"六十年间万首诗"名世,在他的众多诗歌中,"痴"字出现频率极高。陆游常自称"痴","痴"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陆游或寓自嘲自解于"痴",或寓高洁品格、执着精神于"痴",或寓今是昨非之叹于"痴",或寓闲适自在于"痴"。对陆游诗歌中"痴"字的具体分析,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认识陆游。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探讨了九叶诗派的诗歌表现策略,即"戏剧化主张"和"包含的诗",并在历史的背景中深刻分析了这种独特表现手法的形成原因及其丰富内涵,最后指出其在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8.
傅若金是元代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受传统的"性情说"影响而提出"诗本性情",注重诗歌的抒情特质;受当时诗坛复古风气的影响也提倡诗歌复古,但是又具有一定的通达性;继承传统的诗教观,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带有儒家的功利色彩.此外,他还从地域的差异来认识诗歌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王维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审美意蕴上,他们的诗歌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与禅相连接,与画相搭配,不同的是,谢灵运对诗与佛的关系描述得较为细致,诗中写禅直白显露,王维诗中的禅意则显得更加隐晦和深奥一些。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既"不护细行",又思建功立业,二者的落差与矛盾生发出孤苦的情态,其诗中出现了大量与"孤"组合的词汇,尤以"孤舟"为多。笔者结合诗歌中舟船意象的发展历程,参照其生平经历,通过解读其诗中边塞、闺情、赠别三大题材,探析其孤舟心态的形成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3.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14.
论两汉诗歌     
两汉诗歌,特别是汉代民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战斗性。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在汉代诗歌中得到继承、发展,有些佳作的水平甚至超越了诗骚;三言诗大量出现是汉代独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酒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的结合形成的狭义文化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而结合的产物——酒诗有着丰富的含义。喝酒能使人快乐,通过对比酒诗中"畅饮"与"狂饮"来探讨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也促进了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德说,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理味的。 泛系诗素律指出,典型的诗往往包括九个方面的要素,除哲理外,还有意境、形象、创新、含蓄、精炼、个性、妙句、音形美。 泛系美学对这九个方面均有一定研究,它是侧重泛系(广义的系统、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并融哲理、数理、技理、艺理于一体的跨学科美学研究。泛系美学认为,美是对真、善、禅的升华显生,也是低层次的美的升华显生,同时美又对象化为某种真、善、禅。真、善、禅有几十上百种相对性,美除有其相对性外,更有时空环境、联系反差、升华与对象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俗体育在猛亢高歌的现代化社会虽日渐式微,但他所具有独特的"天人合一"文化意蕴却可极好的作为现代化社会后期发展的文化资源及精神补充,为民所用。通过以大量的古典文学诗歌考证作为"天人合一"论点的支撑,较为详细的论证了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之天合一"、"人与神灵信仰之天合一"、"人与社会理义之天合一"的三重"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作为民俗体育的文化意蕴在当代社会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18.
《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在我死时》是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精品之一。在诗的译介过程中,由于译者"信仰"不对称,导致诗歌意象扭曲。保留原诗的意象有赖于文字隐喻的识解。Fly,death,Fly,King,light,I could not see to see等文辞构成的迷宫在文本解读中逐渐醒目:"死"即灵"飞扬";"死"即"来生"。诗歌描绘一幅静谧的"死亡"场面,上帝光临,灵魂飞跃。这首诗的社会意义在于诗人独特视角:从僵直身体中,生命飞扬。  相似文献   

19.
林良的童诗注重儿童情趣美的构成与传达。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想事物,诗歌呈现出天真无邪的童心之趣;他把儿童的奇思妙想带入诗中,扩展诗歌的想象空间,诗歌想象之趣出色新奇;同时他还注重童诗的理趣,在生动的叙事中说理,实现了情、理、趣的有机结合。林良童诗的成就也正是得益于这童诗情趣之美的出色呈现。  相似文献   

20.
林良的童诗注重儿童情趣美的构成与传达。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想事物,诗歌呈现出天真无邪的童心之趣;他把儿童的奇思妙想带入诗中,扩展诗歌的想象空间,诗歌想象之趣出色新奇;同时他还注重童诗的理趣,在生动的叙事中说理,实现了情、理、趣的有机结合。林良童诗的成就也正是得益于这童诗情趣之美的出色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