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李洁雪 《新闻世界》2013,(8):221-222
邓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其在评论写作方面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评论写作仍有现实意义。笔者根据邓拓的评论作品,总结出邓拓以下几方面言论思想:一,评论应有鲜明的立场性;二,评论要有高度的思想性;三、评论要具有现实指导性;四、评论要以丰富的实际材料为基础;五,评论要有可读性。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而新闻评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通过评论作品能够启迪大众思想,增益大众知识,就要有穷究事理的精神,要有按照事物自身规律来认识与反映事物的态度。这是受众对评论作品寄予的希望,也是评论者应该具有的思想品格。这样一种思想品格.我们称之为“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套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研究丛书”(七种)放在我的案头上。这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奉献给广大读者,尤其是美学和艺术工作者的一套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普及作用的好书。这套丛书的编者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勾勒出当代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基本轮廓。从已经出版的这七本书  相似文献   

4.
由汝信先生和聂振斌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金雅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共计6卷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也是中国美学界2012年的重要成果.这套丛书包括《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蔡元培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金雅著)、《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王德胜著)、《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宛小平、张泽鸿著)、《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余连祥著)6本专著. 丛书深入研讨了6位中国现代美学家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在总结中华民族美学的代表成果、发掘中华民族美学的精神传统、梳理中华民族美学的血脉学派上作出了切实的开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信丛书的出版,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的书评主要是对美学书的评论。这正是书评史上的缺项。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美学。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他还著有《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美学批判论文集》等。他还翻译了克罗齐著《美学原理》、哈拉普著《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黑格尔著《美学》、莱辛著《拉奥孔》、维柯著《新科学》等外国名家的美学著作。可见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6.
高英 《新闻世界》2012,(2):150-151
1964年,意大利音乐美学家恩里科·福比尼要写一部《西方音乐美学史》,他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音乐美学到底是什么,音乐美学到底能否归属于一般美学。  相似文献   

7.
李渔是明清时期的戏剧家、生活美学家,《闲情偶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写给市民大众阅读的实用生活美学著作。本文通过对李渔《闲情偶寄》中的美学思想,结合当代文化艺术传播的研究,对生活美学的商业化、艺术产业化、消费社会中的艺术功力化提出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摆脱评论中的“八股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先生说:“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这是就学作品而言的。其实.新闻评论也一样,要赢得更多的读,取得更好的效果,既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也要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而新闻评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评论作品能够启迪大众思想,增益大众知识,就要有穷究事理的精神,要有按照事物自身规律来认识与反映事物的态度.这是受众对评论作品寄予的希望,也是评论者应该具有的思想品格.这样一种思想品格,我们称之为"科学精神".何谓科学精神,近百年来,不少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都对科学精神作过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释,这些探索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当代学界关于美学家文论家整体性评传研究的空白。丛书的编写原则是:从中国当代美学文论的身份性缺失角度着眼,以彰显理论家的思想个性与人生风范为旨归,坚持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展示每位美学家文论家一生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的同时,力图与其人生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风格各异而又殊途同归。丛书的出版对中国学术的群体呈现与未来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美学作为第一次在中国漫长的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扬起了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旗幡,肇始于50年代中期主要围绕美的本质问题的激烈论争。中国当代美学的更大发展是粉碎“四人帮”后雨后春笋般地勃兴。这次勃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已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都是鲜见的,以至于某些美学家相当乐观地认为,在继近代18世纪末到19世  相似文献   

12.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口头创作,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通常称为口头文艺学或民间文艺学,它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科学。它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对作家创作有借鉴作用,跟人民的思想、生活、娱乐关系密切,且为历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和自然科学提供有用资料。学习、研究民间文学,一方面要经常到群众中采风,另一方面也要掌握已记录整理的作品,特别要重视理论专著。这里着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兼顾作品、刊物,略加分类,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集中体现。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艺术,创作者们都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并终其一生地追求这一最高境界,与艺术、美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广告的创作者也是如此追求意境。关于意境一词,无数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从不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论方法指作者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分析、评价对象,进行思考、判断,提出见解与意见,形成立论思想的原则和方法。它最终实现在作品上,体现为作品立论思想的特征。所以,通过对一定数量作品之立论思想的特征的分析,可以透视其写作的立论方法。本文选取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和获第90届普利策新闻奖的报纸评论作品为分析、比较的基本资料。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美两国最高新闻奖,其获奖的报纸评论作品能反映出两国新闻评论的主流面貌,表现出其各自基本的写作方法。本次所选取的均为2005年的作品。该年中美两国没有大的突变事件,两国的新闻评论写作都在常态下进行,能表现出它们一贯的特点。获中国新闻奖的报纸评论作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专栏言论、副刊言论,共21篇;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评论作品为社论写作、评论、文艺批评,凡30篇。两国作品的体裁样式接近,可比性较大。就实际而言,新闻评论作品立论思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表达立论思想的核心范畴的特征、评价对象的尺度、立论的态度取向几个方面,它们分别标示思考的张力地带、先在的主观操持和写作旨趣及风格。这几个方面,是本文分析、比较的基本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所谓理论素养,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有系统的观点和结论。众所周知,思想是新闻作品中的灵魂,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作品的评论,都要靠丰富、深刻的思想去说服人、感染人、打动人,而作品的思想深度往往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理论素养的高低。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等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的作品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理论素养越高,思想越开阔,就越具新闻敏感,越能写出好作品。  相似文献   

16.
"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中国古代美学中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范畴的东方生命美学特征,并讨论"自然"论美学观对传统文艺创作、作品、接受美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因篇幅较长,经删削后先发表前三节."自然"论美学观对作品美学、接受美学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后再发表.  相似文献   

17.
房龙的《宽容》再版以来,我读过了几篇评论。这些评论大都着意在思想内容上,如什么是宽容之道,宽容与宽松是否相同等等。我认为,评论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当然必要,但其形式上的价值也是颇值得评论一番的。将一部作品命之为“宽容”,显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可以是一部小说的名字,也可以是一部思想论著的名字,但这部作品却是一部简约而通俗的人类思想史。所以,二十年代在我国初版的时候,译者曾将书名题为《思想解放史话》。众所周知,思想史包孕的内容是广泛的,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等等都可以涵盖在其中,因此中外的思想史都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孤独六讲》,有人称“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果不其然,“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这样开宗明义的句子直接抛在了书的最前端.蒋勋这回看来是要动真格儿了.不过《老子》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19.
东方文艺和美学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然而在现代学术领域,其研究长期以来却显得很为单薄。美国美学家托马斯、芒罗在将近三十年前指出:“美学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命题应该基于对所有主要产生艺术地区的观察和思考,”“倘若西方美学家们想继续忽视东方艺术及其理论,就  相似文献   

20.
何秋红 《今传媒》2006,(6):59-60
提到抒情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散文,是诗歌,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评论。的确,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达意见性信息的问题,重在说理,强调逻辑性和理性,似乎与抒情性不沾边。评论要具有思想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评论要有感情,似乎并不被认可。评论界历来提倡“零度评论”,即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冷静分析式的评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光具备理性是不够的,适当的运用抒情性因素,可以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传播效果。(一)抒情性因素在评论立意上的体现立意关系到评论作品的角度和深度,抒情性因素在评论立意上的表现是作者怀着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