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西荣 《科教文汇》2008,(10):38-38
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可塑性是教育的前提,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我们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  相似文献   

2.
任娜 《科教文汇》2009,(9):52-53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以人为本”作为其发展的价值指向,在当前被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不仅要把人作为实践主体,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要把入作为价值主体,更多地关注入的价值追求和实际利益,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发展需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具时效性,也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的毕生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的体现,是贯穿整个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人”是指真实、现实存在的人,具有精神、物质、社会需要以及自由发展需要的人。“人的解放”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劳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充分解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应用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田迅  张双 《科教文汇》2011,(4):32-32,34
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教育的本位,把人的发展作为课程设置最高的价值目标,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以人为本"作为其发展的价值指向,在当前被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不仅要把人作为实践主体,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要把人作为价值主体,更多地关注人的价值追求和实际利益,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发展需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具时效性,也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 《内江科技》2006,27(7):F0002-F0002,8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考教育以人为本要求将人的发展的最高性看作一切教育活动的最高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只有依赖于制度创新才能演化为可以感受到的教育实践。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周思宇 《科教文汇》2013,(13):38-38,47
中国就其根本是乡土性的,乡土教育担负着为乡村培养人才的重任。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价值取向上明显存在“工具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回归“位育”是对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其要求乡村教育回归乡土,结合其固有的人文生态环境以安其所;同时回归人本身,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价值以遂其生。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高中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爱和尊重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高中生在求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帮助化解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让其勇于面对挫折,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个人最大价值,获得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其主观因素和情感因素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本文从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宁佳博 《科教文汇》2014,(21):132-133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探索“生本教育”中的“生本德育”工作。“生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厚实的基础”的核心价值观。“生本教育”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有效途径。“生本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为此,笔者介绍本校在“生本德育”工作上有实效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朱月字 《科教文汇》2013,(17):10-10,12
近年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落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到新的高度。在高校环境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徐安 《科教文汇》2008,(34):33-33
“以人为本”是当代大学的重要教育理念,军校教育也应当做到“以人为本”。本文阐述了军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探讨了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培养“全面、可持续的”人才,树立“统筹兼顾”的教学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二元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价值固然重要,但个人价值也不容忽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元价值,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模式,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要象过去那样一如既往地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注意个人价值的实现,惟有如此,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里试图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上探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阐明“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论证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结合我国现实,提出“以人为本”育人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并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只有拓展育人途径,改进教育方法,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小珏 《科教文汇》2024,(4):179-184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一育”,具有强大的综合育人价值。“双减”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改革措施,旨在回归良好的教育生态。在个体生命历程中,“双减”政策对于落实劳动教育具有价值体认,而且极具现实可能性。基于生命历程理论中的“能动性”“时机性”“时空性”“关联性”等原则,“双减”政策为助力劳动教育提供了应为理路。在“双减”格局下,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劳动教育回归价值理性,助力劳动教育大有可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指引,阐述了以人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熏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类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提升和完善,科技馆已经从早期的“以物(藏品)为中心”发展为“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从现代科技馆的运营实践来看,科技馆“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应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主要教育目的;二是展教内容着重表现人与科技、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展教内容与方式要适应观众需求。  相似文献   

19.
李彦辉 《科教文汇》2007,(8X):61-61
美国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卡尔说过“人是具有一种先天的潜能,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让这种先天潜能得到实现,而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依赖的。”因此,教育不能用所谓的规定性去束缚它,其真正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即“心智、躯体、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的人。”所以,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潜力的发挥和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知识的哲学含义为逻辑起点,以“教育是以人为载体藉以保存、传播、发展知识的社会活动”为前提假设,来说明知识的三种形态(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对应教育的三种形式(自然教育、社会教育、人文教育);以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支撑的经济为逻辑中介,最终落实到教育的三种形式引发教育三种价值取向的选择(教育的自然价值、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