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天津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的个案不仅凸现了学术文章和学术道德的底线,而且还关系到学术批评和司法诉讼的互动。首先我想表明一个基本态度:沈履伟剽窃事件诉诸司法案不仅是语言学界、司法学界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也应当引起高教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天津市语言学会为维护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批评网上揭发了天津外国语学院沈履伟的《求是集》中13篇文章(现已查明是14篇)为剽窃的事实,而剽窃者沈履伟竟串通被剽窃者提供伪证,称这些被剽窃者的个人文章系他们“合作”的成果,并状告揭发剽窃事实的天津语言学会…  相似文献   

2.
早在2004年,天津市语言学会就已公开批评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的学术剽窃行为,但沈不思悔过,反而状告天津市语言学会侵犯其所谓的“名誉权”。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居然偏听偏信,在2005年5月30日判天津市语言学会败诉。这是一起令人十分震惊的错误判决。  相似文献   

3.
早在2004年,天津市语言学会就已公开批评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的学术剽窃行为,但沈不思悔过,反而状告天津市语言学会侵犯其所谓的“名誉权”。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居然偏听偏信,在2005年5月30日判天津市语言学会败诉。这是一起令人十分震惊的错误判决。据我们所知,沈履伟为了谋取教授职称,出版署名“沈履伟著”的《求是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这本书中多篇文章与周宝珠、吴云等人1982—1998年发表的14篇论文全文雷同,其中包括不认识沈履伟的周宝珠教授1982年的论文1篇,不认识沈履伟的吴云教授、成其圣先生分别和董志广合作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从沈履伟案反思学术腐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夏,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在申报教授职称时,用新近出版的《求是集》作为科研成果公示,引起天津市语言学会会员、天津外国语学院一些教师的怀疑。他们陆续发现其中10篇文章是对别人署名发表过的论文的全文抄袭。但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师对沈履伟剽窃问题的揭露,却得不到校领导的正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反对剽窃等学术不端的事件中,人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那些被揭露有剽窃行为者及为其“打抱不平者”,往往是不愿或不敢用“以事实对事实”或者用“以法规对法规”的办法答复揭露者并为自己辩护,而是用转移读者视线的办法极力渲染“揭露者动机不纯”。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4,(9):i024-i024
近日从北大外语学院证实,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7.
董兴佩 《科学学研究》2011,29(7):965-972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道德观念、学术行为及学术成果的公共性、我国与西方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控制模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以外国法为据要求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并不具有正当性。如果效法西方部分国家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则无法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也有损于学术自由;并将会面临巨大的刑法成本支出,有违刑法的效益原则。我国学术规范的建设和教育尚待深入,学术自治远未实现;规制学术剽窃行为的学术惩戒规范及民法业已存在,但尚不健全且未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并不符合刑法的必要性原则。因此,对学术剽窃行为的规制应以努力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实现学术自治,同时建立健全学术惩戒规则、民法等学术剽窃行为规制制度为优先选择,而不宜贸然进行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  相似文献   

8.
罗艳玲  魏骥 《情报科学》2023,(7):125-133
【目的/意义】在学术资源极大丰富的当下,学术界剽窃威胁着全世界的科研质量和职业道德。【方法、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剽窃意识、剽窃检测工具的影响以及防止剽窃所采取行动的结构方程模型,以140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剽窃意识不会对研究人员的自主剽窃行为产生影响关系,剽窃意识对使用剽窃检测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关系,而剽窃检测工具又对剽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剽窃意识可以通过剽窃检测工具间接影响剽窃行为。因此,教导、影响和惩罚结合起来可有效地预防和规范剽窃行为。【创新/局限】目前国内关于几乎没有实证研究剽窃意识和剽窃检测工具对剽窃行为问题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不仅将提供有关剽窃意识的有益见解,而且也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必要措施打击科学研究中的剽窃行为。  相似文献   

9.
论学术侵权     
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抄袭、剽窃行为时有发生,这种行为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对学术侵权行为既需要学者的自律更需要法律的他律。为此,应当依据著作权法基本原理,分析学术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探讨合理引用与抄袭、剽窃行为之间的关系,确立判定抄袭、剽窃的原则和方法,明确学术侵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从复旦大学"自曝家丑"、清华大学教授"捏造论文",到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被指控剽窃、上海交通大学一教授造假、中国科学院一位年轻的院士造假……近日,中国国情研究会调研员董协良调查发现,每年网上揭露的国内学术造假事件大约有100起。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学术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界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也尤为明显。文章描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行为表现,分析了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根源,提出了整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玉圣先生撰文(学术正义与学术共同体——读贺卫方《周叶中教授事件及其他》, 2006.1.14,学术批评网。)指出: “周叶中教授事件几乎是再典型不过的学术不端案例”,但“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与既往的为抄袭案辩护一样,相当多的人始终为周叶中教授鸣冤叫屈,大有“正不压邪”之势;除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国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13.
谈到“学术打假”,人们可能首先会问:打什么?我以为,学术打假的矛头指向就是九十年代学界不正之风与学术腐败现象。这些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以终为始"在管理学界广为人知.它提醒和告诫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认清方向;不仅要正确地做事,而且要做正确的事.笔者将其引入学术创新的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17日,来自北京等地的20余位中青年学者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和《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举办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会上,通过、签署了《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呼吁学界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加强学风建设、推进学术创新。学者们认为,在教育部新近颁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之际,学界应加强学术规范的建设,以扭转目前学术浮躁的现象,保障我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本刊编辑部邀请部分中青年学者就如何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问题谈谈他们看法:  相似文献   

16.
学术腐败的伦理学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术腐败案宣示了学术腐败在我国的严峻性。学术腐败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学术长远发展的一颗“毒瘤”。学术腐败根源于我国目前不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而站在伦理学的立场上,学术失范的根源在于学术研究者研究目的的伦理模糊。因此,要矫治学术腐败,在伦理学视野下所要做且应当做的是加强学术伦理道德建设,通过研究者的学术自律与制度他律来共筑学术腐败的围堤。  相似文献   

17.
高伟云 《科技通报》2012,28(3):173-176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以及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不端行为,文章从社会经济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社会监管和期刊编辑出版迟滞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完善稿件审核机制、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等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不断提升学术组织力、引领学术发展,不仅是国家高质量发展对学术期刊的要求,也是学术期刊的使命责任。在从学术成果载体到学术引领的转向中,探寻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对期刊质量的重要提升作用。【方法】以界定学术共同体概念为切入点,分析学术共同体要素构成,厘清学术共同体内涵,研究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在学术会议举办、选题策划、凝聚人才人气等方面已有的实践。【结果】概括总结现阶段学术期刊办刊实践呈现的新特点,阐明以学术期刊为核心构建学术共同体,加强学术组织力建设,彰显学术引领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构建依据,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能够促进学术期刊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结论】学术期刊因其天然学术属性,应成为学术共同体核心组织者,这不仅是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术期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科技工作者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科技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学风浮躁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不端行为和浮躁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科学和科技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而且给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后果。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消除学风浮躁现象,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律,更需要加强科学道德教育、建立并完善社会监督和惩戒机制、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等他律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不得不抒发己见。两个月前,我读到天津市高校几位老师写的有关学术揭伪的文章。文章发人深省,也让人“百感交集”,笔者很想抒发己见。我们的老校长马寅初先生在1958年-1959年身处逆境时,“明知寡不敌众”,但也不得不挺身迎接“挑战”。正如马老所说,他这样做是因为“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马老这种追求真理、无私无畏的“硬骨头”精神,不仅成了北大的一个重要的治学传统,而且成了中国学界向马老学习的重要方面——这就是“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这也是所有做学术的人(广而言之,一切学人)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