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思博 《今传媒》2013,(6):111-113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更强调消费过程中能带来的艺术享受及精神满足。广告渐渐由早期叫卖推销的传播方式过渡到满足消费者审美愿望、实现意义生成的现代传播方式。本文在充分研究已有大量广告作品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广告叙事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广告叙事在广告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探究广告叙事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为中国广告传播的转型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广告的天然功能是促进商品的销售。在建构广告文本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能否有效劝服消费者作为文本符号选择的标准;它紧紧抓住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依靠物(功能性价值)而存在,人通过物的符号意义(象征性价值)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它不断激起消费者的各种欲望(当然,这种欲望只有通过消费商品才能获得满足)。人与物的关系、人们追求欲望满足的心理,是广告构建商品符号意义、创造劝服说辞的起点。同时,广告是一种文化,它在实现其  相似文献   

3.
胡鸿影 《东南传播》2010,(7):128-130
中国房地产广告策划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房地产以强势经济的姿态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方面,房地产广告策划也逐步走向繁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房地产广告在特定的语境中,在消费者心理认同层面所施加的影响来揭示我国房地产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儒俊  陈凌 《当代传播》2011,(2):92-94,97
广告娱乐化是近年来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向大众化、娱乐化过程中兴起的一种传播文化现象.它是在整合娱乐要素的基础上,以娱乐受众、说服消费为主要目的广告传播文化行为.广告娱乐化通常以虚拟情境,建构社会符号、议程设置等传播方式,更隐蔽、更形象、更贴近地对广泛的个体进行反复刺激,以实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认同、强化原型和外倾型性格,达到...  相似文献   

5.
刘春侠 《东南传播》2013,(9):122-123
拟态环境是由大众媒介制造的信息环境。作为媒介传播产品信息的主要手段,广告营造了一种拟态消费环境。在广告中拟态环境的建构与消费心理有密切关系,消费者自我概念中现实自我的需求和理想自我的实现都是拟态环境建构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广告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的,不再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这是在一次国际广告研讨会上某位专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从消费上容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感性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其消费心理的外化,而广告口号是影响消费心理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企业通过广告口号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消费者的认知心理,使消费者还未购买商品但已深深地记住有关商品的信息,进而可以预测、引导或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分析广告口号对于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广告战略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广告创意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种意义上,价值观塑造是汽车广告创意的核心层面,汽车广告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生活方式。同时汽车广告的价值观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或露或藏、或隐或现,以生动丰富的表情与形式,吸引并调动受众的感观。对汽车广告创意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了解,不但对创作层面有着指导意义,而且更具有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消费品广告是指针对最末端普通消费者为营销对象的广告类型,是所有的广告分类中消费者最常见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而消费品广告的营销对象是普通消费者,所以消费品广告是否有效,更多的是看广告是否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正中消费者下怀。有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专家在19世纪末就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为AIDMA理论。其主要结论是广告从发布到引起人们注意、直至实现其购买行为,消费者的心理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提起兴趣)、Desire(激起欲望)、Memory(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1.
常燕民 《新闻界》2006,(5):122-122,128
作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纽带,广告要实现营销目的,同时真正承载起诸多社会责任,必须适应消费者心理并对之进行科学引导。夸示性消费与劳作本能作为彼此相关又互相矛盾的两种基本消费倾向,综合分析二者对广告的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饱受争议的保健品送礼广告在一片"指责"声中,既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效益,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研究采用消费者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保健品送礼广告的符号与意义生产过程.研究发现,保健品送礼广告的传播,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影响下,通过广告商的意义输出与消费者的符号互动,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与符号价值,实现了一种"文化增殖",进而促进了"送礼送健康"的符号消费与"送礼就送保健品"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3.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这种消费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在广告中,大量的女性形象不仅作为黄金符号被使用着,同时也以一种社会承认形态,或借助社会承认影响着女性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与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军,甚至主导着消费潮流。因此,研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梁立维 《新闻世界》2014,(3):141-142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一、消费的符号属性与房地产广告符号系统的运行机制 现代社会,消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产品物质层面的功能和效用,商品的符号化意义越来越被消费者所重视.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除了要满足其基本的物质性要求之外,还想获得更多的精神层面和心理上的满足,充分彰显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个性品味和生活价值等方面的意义,进而得到礼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程轩 《新闻世界》2010,(5):85-8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广告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各色广告铺天盖地的涌现在广大消费者的面前。如何让广告脱颖而出,引起消费者更多的注意成为众商家以及广告人首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媒体、企业以及广告人的推动下,"隐性广告"这种新的广告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并得到青睐。  相似文献   

18.
解读广告背后的消费文化——以台湾中兴百货广告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告作为商品促销的手段,在把商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同时,也在构建着商品的符号意义,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制造着我们的消费欲望,为社会消费文化的形成推波助澜.本文以台湾中兴百货广告为例,通过研究其广告语境,进而透视其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刘亚萍 《新闻世界》2009,(10):150-151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连接着消费者和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广告所建构的理念开始分离,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建了自己生活方式,强化着人的生存尊严和荣耀与物品相关,但是,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消费,而人们追求消费品的社会意义的消费则是满足“欲求”的消费。  相似文献   

20.
李丽  雷鸣 《新闻世界》2010,(12):71-72
在现代市场机制中,广告为人们选择产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消费的消费潮流。本文分析了产品、广告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广告为我们创造的消费概念和理由,不是人真正的需要,只是借助人们对意义的需求来生产商品之外的附价值,利用广告符号建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市场竞争中利益关系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