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6个不同地区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群体(浙江鳌江、浙江宁波、广东南澳、江苏南通、福建福鼎、浙江南麂岛)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共得到36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0个;6个地区浒苔的多态位点比率为27.78%,平均杂合度为0.125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1795;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870-0.2062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54.研究表明,6个地区浒苔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遗传变异相对贫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距离的远近没有直接的关系,并揭示6个地区的浒苔是属于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花色紫薇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SSR标记技术,对不同花色的4个紫薇群体(红色紫薇群体、白色紫薇群体、紫色紫薇群体及粉色紫薇群体)共48个样品进行分析,筛选得到4个较好的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30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6.67%.利用POPGENE软件分析得到,四个紫薇群体间的Shannon's信息指数为0.4186,基因多样性指数(Ht)为0.2806,表明这四个紫薇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色、紫色及粉色系的单株基本聚在一起,但红色系的聚类结果比较分散,且红色和白色亲缘关系较近,与粉色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用PCR方法,在扩增钾通道蛋白基因的同时获得了一条未知序列,经序列分析,进行4种麂亚科动物(黑麂、赤麂、小麂和毛冠鹿)的同源性比较,发现麂属动物种间的DNA差异在1.64%-2.54%之间;毛冠鹿与麂属3种动物的差异在2.76%-3.33%之间。另外毛冠鹿的序列中有一段连续的序列(约17个碱基)在麂属动物中是没有的,表明毛冠鹿与麂属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开发具有种属特异性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物来监测哈茨木霉在其入侵的试验菌群中的定殖和生长,为哈茨木霉应用于生物防治等生态和生物技术中提供支撑。创新要点:多种木霉属真菌能与各种微观和宏观的生物有机体建立相互作用。利用这些相互作用,木霉可做为原生种群的入侵物种而用于生物防治。本文通过使用试验菌群为研究模型,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和序列特征性扩增区域(SCAR)标记物来监测菌群中哈茨木霉的生长状态。研究方法: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从16个10聚体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其中1个引物扩增出对应哈茨木霉的条带。对该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并设计5个20–23聚体引物。成功利用引物对2F2/2R2和2F2/2R3278分别特异性地扩增出哈茨木霉BpT10a菌株278 bp和448 bp的DNA片段。同时,用这两个引物对14个哈茨木霉菌株和几种不同的真菌菌株进行特异性对照试验,也只成功扩增出哈茨木霉菌株。此外,使用真菌DNA混合物和试验真菌群的DNA为模板,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引物对2F2/2R2进行评估。当仅使用100份SCAR标记物或哈茨木霉仅占整个菌群的0.1%时,仍能检测出哈茨木霉。重要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SCAR分子标记能有效监测菌群中的哈茨木霉的定殖和生长,具有较高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用鸡源新城疫病毒凤阳分离株WF00C对9~10 日龄SPF鸡胚的尿囊腔接种,成功增殖了该病毒,采用一步法RT-PCR技术扩增WF00C病毒的F基因,获得了1条1.7kb的特异性条带.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大小为1782bp,含有1个1662bp的开放性阅读框,编码554个氨基酸.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WF00C株与国内外其他NDV F基因的同源性为84.8%~97.5%,其中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的同源性为87.1%,说明WF00C与国内外的传统毒株有较大变异.与Taiwan95株和J株的同源性为94.1%和97.5%,说明WF00C与Taiwan95株和J株亲缘关系较近,具有较高的相似性.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Arg-Arg-Gln-Lys -Arg-Phe117, 表明为NDV的强毒株.蛋白疏水性和抗原性分析表明与标准强毒株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DNA技术鉴定动物物种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DNA技术用于动物物种鉴定常用的限制性片段多态(RFLP)、随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FLP)、扩增片段限制性长度多态(PCR—RFLP)、物种特异性引物扩增和直接洲序法等6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研究状况和方法的优链点进行了评述,指出了DNA技术用于动物物种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发晨方向。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7,(2):180-182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市场上出售的牛肉及其制品的原料来源,用以判定制品是否为牛肉制品。分别提取牛肉、牛肉丸及牛肉粒三种样品的基因组DNA,以牛肉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Ⅰ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对三种样品PCR扩增条带进行分析,发现三种样品碱基数目相仿,可以推断为三种样品来源为同一物种,再结合引物特异性,可以推断三种样品均含有牛肉成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现的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有51%来自植物内生菌的新物种,而仅有38%来自土壤微生物,可见植物内生菌资源巨大的开发潜力。马齿苋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其内生放线菌尚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菌种的分离、菌株的多样性分析、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和新的物种的鉴定四个方面,概括了马齿苋内生放线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五华三黄鸡两个类群--丰华和太和类群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序列,比较分析其序列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五华三黄鸡2个类群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232 bp、1231 bp.与原鸡相比,五华三黄鸡的丰华类群和太和类群都发现14个变异位点,其中丰华类群的变异均是基因转换,而太和类群有13个转换和1个缺失,没有观测到颠换;A+T碱基含量分别占60.4%和60.3%,G+C碱基含量都约占39.6%.五华三黄鸡与其它19种禽类的D-loop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分子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五华三黄鸡类群与中国红原鸡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MARVELD2在中国非综合征耳聋(NSHL)人群中的突变频谱和突变频率。创新点:发现MARVELD2突变频谱具有明显种族特异性。中国NSHL人群中的突变位点及频率不同于已报道的其他人群,并首次筛选到新致聋候选突变MARVELD2 c.730GA。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释MARVELD2在NSHL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3例NSHL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涉及9对引物覆盖MARVELD2基因编码区,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Sanger测序。测序结果与参考序列比对,获得的MARVELD2变异位点通过正常人群频率比较、氨基酸保守性分析、氨基酸性质分析、SIFT和PolyPhen有害性预测及蛋白结构功能预测分析等进一步筛选得到耳聋候选突变位点。结论:中国NSHL人群的MARVELD2突变位点与巴基斯坦人群,以及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捷克罗马人群不同,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本研究在283个NSHL病例中共鉴定了11个变异位点。其中,c.730GA突变可能影响MARVELD2蛋白的正常功能,与NSHL致病有较高的相关性,是一个候选致聋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